福建“十三五”规划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福建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求,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我省‘十三五’发展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解读《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时表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要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灵活人才体系,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要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
五指成拳
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品牌企业和十亿级品牌产品,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产业转型升级有五大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需要,是用好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难得机遇的迫切要求。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2015年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4%。“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提升这三大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层次,
到2020年产值规模都超过万亿元。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技术含量高的上游环节,强化核心器件和创新能力支撑,扭转我省“缺芯少面”局面;要推动石化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进湄洲湾石化基地、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发展,力争到2020年炼油能力达5000万吨、乙烯产能达300万吨、芳烃产能达500万吨;要推动机械装备高端化发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十三五”要重点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加快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十三五”时期,我省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依托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一代通信系统(含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设备、智能天线、智能终端。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新型轻合金材料,发展高性能纤维和无机非金属等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积极开发纳米粉体、石墨烯等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以及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微电网技术等的产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能源高效与梯级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生物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创新药物品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新品种,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海洋高新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海
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材料等,提升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和海水淡化利用设备制造业竞争力。
推进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十三五”时期,要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智能化改造和创新转型,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和竞争力。轻工业重点推进食品工业、制鞋业、造纸业提升发展,打造全球顶尖的休闲运动鞋制造中心。纺织业要发挥化纤、织造、染整、服装、纺机产业链优势,做大做强纺织化纤和服装生产基地。冶金业重点推进不锈钢新材料、铜冶炼及深加工等重大项目,打造中国最大不锈钢产业基地和铜生产研发重要基地。电机电器业重点推广集成制造、高效节能电机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鼓励发展高端产品。建材业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提升石材、建筑陶瓷、汽车玻璃工业发展水平。
重点任务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坚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业物联网。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新成效,大力提高生产经营性收入,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扶持建设一批创业园和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科技、营销、金融、保险等服务体系。
重点任务三: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培育物流、金融和旅游三大新兴主导产业,到2020年,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超过3000亿元、32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
要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高端化,加快推进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重点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和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为路径,加快形成符合省情实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重点任务四:加速发展互联网经济。2015年,全省互联网经济总体规模约13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6000亿元。“十三五”时期,要把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和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20年互联网经济总规模实现倍增。
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网络化进程和智慧化应用,实现处处相连、物物互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深入推进信息惠民工程,支持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模式和服务业态;要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重点是壮大电商经济规模,做强软件产业,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VR虚拟现实、移动支付、移动游戏、移动社交等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要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应用,建设一批全国性大数据云平台。
重点任务五: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要以发展湾区经济为突破口,按照“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空间开发布局,促进海洋优势产业规模化,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力争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力争远洋捕捞产量、产值全国第一。
优化发展现代渔业,重点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远洋渔业、设施水产养殖和休闲渔业,培育一批知名海产品品牌,打造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等产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创意、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涉海金融等,打造现代海洋服务业基地。发展专业船舶、船用机械配套产业和海工装备产业,打造高端临海产业基地。重点实施海洋科技平台、海洋产业园区(基地)、智慧海洋、海洋经济空间拓展和设施渔业示范等重大工程。
三箭齐发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我省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制造业核心技术和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居全国第七位。但是全省科技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仍较突出。
“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为此,《纲要》围绕打造创新驱动的强劲动力,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生态,构建具有福建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
一要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通过创建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提升“6·18”虚拟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平台,推动中科院、清华大学等来闽设立一批知名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行动,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全面激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力,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企业。
二要强化创新人才保障和机制保障。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通过开展高端人才聚集工程、人才兴企工程、闽台人才交流合作工程、自贸试验区人才建设工程,培养和集聚高端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促进科研人才双向自由流动。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三要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支撑平台,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发挥各级政策性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创业创新支撑平台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