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无车日主治小汽车依赖症 各城市需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
本报讯(记者 耿诺)凡是参加无车日活动的城市,都要启动制定发展绿色交通的永久措施。6日,住建部公布了今年无车日活动主题“绿色交通——选择·改变·融合”,要求参与城市以方便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抑制私家车主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
从2007年开始,住建部在全国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全国共有171个城市和县开展此项活动,涉及超过2亿城区人口。无车日活动中,先后共有159个城市在9月22日划定一定的区域或者道路作为无车区域,禁止小汽车在无车区域内行驶。“也就是说,全国有20%的城市做过无车区域的尝试,响应无车日活动倡议。”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无车日的活动主题影响将更为深远。住建部要求,城市政府要“制定发展绿色交通的永久性措施”,至少实施两项新的注重实效的政策措施,切实改善绿色交通出行安全和服务,促进小汽车出行方式向绿色出行方式转变。这些政策措施将包括还路于民,例如新建或扩大步行街区、新建或延伸自行车道、新建公交专用车道、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质量等;在绿色交通体验方面,可以进行公交一卡通充值优惠活动,无车区域内免费租用公共自行车,以及联合商家开展与多元化出行相关的促销活动等。
“有利于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多方式交通的政策措施,均可构成发展绿色交通的永久性措施。”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各城市还需要构建减少小汽车出行的多种交通方式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在政策制定、设施规划建设方面普遍存在重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机动车交通,忽视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忽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转换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说。随着“小汽车化”进程加快,路内停车、机动车道拓宽、市政公用设施布置等严重侵占了步行与自行车通行空间,对约占50%出行人群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产生了影响。
其次,公交专用车道建设滞后且未形成网络,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出行时间比通常大于1.5倍,缺乏时效优势。
“现在,轨道交通接驳换乘时间分别达到了10多分钟到20多分钟,这也降低了轨道交通出行的便捷性与吸引力,交通方式间衔接转换效率有待提升。”这位负责人说。
按照要求,参与无车日活动的城市需要构建起多种交通方式体系,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规划建设管理导向,通过使用成本与资源环境约束倒逼小汽车出行回归理性,降低小汽车出行的比例。
相关新闻
老旧小区周边支路夜间可停车
要解决老旧小区内部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可以向周边非交通道路或者支路、小路寻找临时停车位。住建部6日发布《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指导各地有效引导交通需求,逐步缓解城市停车矛盾。
按照《导则》要求,城市公共停车场应该按照“贴近需求、分散设置、方便使用”的原则,布局在具备建设条件,且存在供需缺口的地块。公共停车场规模一般不宜大于3000泊位,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而对于已建成多年的老旧小区,《导则》中称,在不影响道路交通运行的情况下,允许老旧小区周边非交通性道路或支路、小路设置夜间临时停车位,制定相应的收费、管理规定。同时,路内停车位的设置不得影响步行和自行车通行,不得侵占消防通道及行人过街设施。
对于新小区来说,《导则》要求,城市中心区的停车配建标准应低于城市外围地区。在相同区域内公交服务水平高的地区,可降低配建停车位标准。轨道交通站点500米半径覆盖区域内,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要比其他区域进一步降低。因此,未来的“地铁房”可能会配备比较少的停车位,引导小区住户更依赖轨道交通出行。
此外,《导则》中显示,将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的收费。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停车设施,由投资者按协议确定收费标准。将引导形成中心区高于外围,路内高于路外、商业办公高于住宅、高峰期高于平峰期的停车收费价格差异。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