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报告61例登革热病例 无死亡病例

24.09.2015  20:47

  新华网福州9月24日电(记者 王文清) 来自福建省卫生计生委的消息: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出现登革热流行,我国广东等多省相继报告了登革热病例。受此影响,福建省持续有输入性的病例报告。截至9月24日17:00共报告61例登革热病例,无死亡。其中输入性病例39例;本地感染病例22例,分布在福州14例,莆田8例。尽管今年的疫情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防控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灭蚊是防控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卫生计生、爱国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发动群众深入开展以灭蚊及清除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落实了疫情主动监测、疫点灭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治疗等措施,各项防控工作正有序、有效开展。

  专家提醒广大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彻底清除自家室内外的积水,对家里的水生植物水体、花盆托盘、容器积水等进行翻盆倒罐或者及时清理更换,以防止“自养蚊子,叮咬自己”。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使用纱窗和蚊帐,避免被蚊虫叮咬。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出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相关新闻:

   福建省卫计委: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出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泉州网9月24日讯(早报记者赖劲松)今晚,福建省卫计委对外发布消息称,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出现登革热流行,我国广东等多省相继报告了登革热病例。受此影响,我省持续有输入性的病例报告。截至9月24日17:00共报告61例登革热病例,无死亡。其中输入性病例39例;本地感染病例22例,分布在福州14例,莆田8例。尽管今年的疫情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防控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福建省卫计委表示,灭蚊是防控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卫生计生、爱国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发动群众深入开展以灭蚊及清除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落实了疫情主动监测、疫点灭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治疗等措施,各项防控工作正有序、有效开展。

  省卫计委疾控处专家今天提醒广大市民,立即行动起来,彻底清除自家室内外的积水,对家里的水生植物水体、花盆托盘、容器积水等进行翻盆倒罐或者及时清理更换,以防止“自养蚊子,叮咬自己”。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使用纱窗和蚊帐,避免被蚊虫叮咬。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出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省卫计委疾控处专家说,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目前,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性病例,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本病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登革热的潜伏期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面为突然高热、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治疗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为主。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关链接:

   个人预防登革热,做好七措施是关键

  一是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二是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三是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四是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五是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六是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七是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