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30年久久为功30年一以贯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04.07.2018  09:11

  闽江一路向东,从马尾奔腾入海,天马山上12个醒目的红色大字——“马尾的事 特事特办 马上就办”让人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宁德地委书记和福州市委书记任上,习近平先后倡导推动“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敢于对腐败行为动真碰硬,有力转变了干部作风,赢得了群众真心拥护,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30年过去,这些话语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当年的“四下基层”“马上就办”,今天有了更为有力的宣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

  当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今天有了更加有力的决心:“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和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30年久久为功,30年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更显示出重要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各级干部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

  1988年12月,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举办。

  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与群众面对面,受理问题86件,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当晚总结会上,他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

  此后,习近平三次徒步到寿宁县下党乡调研,这也成了“现场办公下基层”的起点。

  “各级干部要苦练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在习近平倡导下,宁德地委、行署建立了“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制度。

  作为这一工作制度的发源地,30年来“四下基层”在宁德不断传承。

  近日,在柘荣县双城镇乌岩下村,伴着朗朗上口的快板声,一场题为“乡村振兴”的宣讲在上演:“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发号召。农业农村和农民,惠农政策多施行。

  “节目内容通俗易懂,政策讲解接地气。”村民袁德明说。

  党的十九大以来,宁德第一时间组建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把讲台搬到闽东基层第一线,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第一时间传入千家万户。到目前,宁德市县乡三级共组建各具特色的小分队112支,累计宣讲4000多场,受众达30多万人次。今年初以来,宁德还组织实施理论进基层“百千万”工程,即建设百个理论进基层示范点,组织千名理论宣讲轻骑兵,按重大主题宣传部署安排举办万场理论宣传宣讲活动。

  现在,“四下基层”正在全省全面推广,成为我省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经验和宝贵财富。领导班子虽然一任接一任,“四下基层”这项传统制度却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力求实效,逐步形成一套长效机制。

  2012年3月,省委决定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四下基层”制度;2013年5月,省委出台意见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要求把这一制度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2013年7月,省委把“四下基层”确定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各地共解决“四风”问题7.3万个,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14万多个,修订制度2.2万项、新建制度1.8万项。

  ——把“四下基层”作为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省委制定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的意见》《省级领导“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对下基层的时间、方式、重点作出硬性规定;出台了《省委常委会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和研究解决干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制度》等,对重大决策听取群众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通过“四下基层”,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把“四下基层”作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渠道。省委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对定点接访、重点约访、专题接访、带案下访、领导包案等作出具体规定,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定时定点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实施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建立风险评估、积案化解、公开听证等信访工作“七项机制”,依法依规维护群众权益。一大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疑难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把“四下基层”作为落实工作、为民办事的有力抓手。从201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八年开展工作检查活动,现场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省各级普遍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群众办事提供“一站式”服务。从1990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28年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使群众真正从“四下基层”中得到实惠。

  ——把“四下基层”作为固本强基、锤炼干部的有效手段。自2004年至今,省委省政府先后选派五批1.6万名党员到经济相对贫困和工作基础较差的“双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一任三年;建立“干部驻村、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工作机制,累计落实帮扶项目10万多个、资金170多亿元,有力改变了贫困村的落后面貌。2015年开始,我省又选派两批8300多名干部,开展为期一年的驻村蹲点工作。

  一位驻村干部动情地说:“有了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心中就有做不完的事,手里就有干不完的活,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

  民生关系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多年来,我省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四下基层”这个传家宝,带头进群众门、住农家屋、说百姓话、干农家活,带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真正把心贴近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好形象、留下了好口碑。

   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

  “马尾的事 特事特办 马上就办”,短短12字,镌刻着难以忘记的一段历史,生命力经年不息。

  跑断腿、磨破嘴、盖不完的公章、开不完的证明,曾是当年群众办事的写照。1991年2月23日,在位于马尾的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场办公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

  一切为了人民满意。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福建的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提速。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亲自担任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他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对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

  在这一精神指引下,福建持续探索。今年初,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在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上又有了新举措。“最快几分钟,最慢不超过5个小时。”福州市行政(市民)服务中心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现在服务中心有319项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实现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占入驻事项总数的70.73%,其中302项实现以分钟为单位计算。同时,福州还构建全市“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网络通、数据通、系统通、业务通、服务通“五通”。95.3%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群众办事满意率达99.99%。

  不仅在福州,从全省来看——

  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从法定时限的60%统一压缩到50%以内;

  80%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列入“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项目;

  7.83万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开通率达96%,电子证照库得到100%应用;

  不动产登记、住房公积金、医保社保、婚姻登记和公安的户籍、交警、出入境管理等窗口,推行周末轮班制度,让群众办事无休日;

  开辟24小时便民自助区,办事群众随时可以进行自助服务;

  打造社区便民15分钟服务圈,社区居民在15分钟内就近就能办成事……

  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27年来,“马上就办”精神已升华为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

  ——健全了“马上就办”工作机制。2014年制定《关于深化“马上就办”行动方案》,明确深化“马上就办”行动11项具体任务。2015、2016年,组织在全省开展“比服务”活动,推动行政服务不断优化。2017年制定《关于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的意见》,推出27项具体举措。

  ——形成了管用有效的效能制度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一套内容科学、配套完备、便于操作、运行有效的机关效能建设制度体系。如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否定报备、责任追究、社会评议等基本制度。

  ——构建了导向科学的绩效管理框架。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政府及其部门绩效评估工作的意见》,建立了以绩效目标、绩效责任、绩效运行、绩效考评、绩效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管理基本框架。目前,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绩效考评机制,省直61个单位参与绩效考评。

  ——搭建了五级联动的行政服务平台。目前,市、县(区)两级全部建成行政服务中心,全省1109个乡镇(街道)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村(居)建立便民服务代办点16379个,占村(居)总数的99.4%;30个省直单位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或办事大厅(窗口)。全省12345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网络对接,61个省直单位、中央驻闽机构参与联动。

  ——建立了有效有力的效能监督格局。建立健全效能督查、效能投诉、效能问责、在线监督、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效能监督格局;组织对赶超任务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实地抽查项目1404个,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认真受理群众对机关效能问题的投诉,完善效能问责办法,对违反效能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2000年以来,全省共办理效能投诉16.7万件,效能问责20926人次。

  ——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法治化轨道。2013年11月,省人大通过《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这是全国首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我省机关效能建设步入法制化轨道。

  以百姓获得感为标尺,对准形形色色的办事难,政府职能的转变折射出作风的转变,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快捷,这样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

  1988年底,刚到任宁德地委书记几个月的习近平同志在全区加强土地管理、整顿干部建房、查处干部建房中的违纪问题电话会议上严肃提出:对干部建房问题采取“”“”“”措施。“”即在1989年春节前全面冻结,“”就是摸清底子,“”就是转入查实况的攻坚阶段。

  基于前期广泛深入的调研,习近平把宁德干部当时普遍存在的违法违纪占地建房问题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

  针对一些干部的畏难情绪及怕得罪人的错误认识,习近平问道:“你们是愿意得罪两三千名的干部,还是闽东二百七十万的人民?”随着“清房”工作不断深入,习近平强调:“问问这些干部,是想要受到党的纪律处分,还是国家法律的处理?

  音犹在耳,掷地有声。今天我们走进原宁德地委办公楼,习近平同志当年常常打扫的院子整洁依然,工作过的办公室简朴如故。“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光阴流转,春华秋实。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时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的作风和敢于动真碰硬的反腐倡廉生动实践,已深深镌刻在八闽大地上,昭示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初心;成为八闽儿女争相传颂的动人故事,党员干部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

  多年来,我省党员干部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松气不歇脚,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清风正气劲拂八闽大地。

  ——紧紧盯住“关键少数”,发挥“雁阵效应”。省委出台《关于深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的暂行规定》等文件,每年都由省委书记、省长和其他省委常委、党员副省长分别带队,按照“五抓五看”标准,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检查,并在去年实现了对全省各地区和部门的全覆盖。同时,推动落实《福建省党的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工作意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及省委实施办法。

  ——切实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打基础、利长远。全面完成省市县管理的在职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并实现动态更新,开展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大起底”。全省各级纪委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现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拓展。

  ——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工作一刻不停歇。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全省共查处违规公款吃喝问题986起,处理1655人,查处问题数逐年下降。持续推动“1+X”专项督查深入,推动相关部门修订完善配套制度。建立扶贫领域精准监督工作机制,实行监督执纪问责清单化管理,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户访查全覆盖。

  ——严惩腐败不手软,推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形成并巩固发展。2017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检控类信访举报40011件(次),处置问题线索53451件,立案19546件,是近年来立案最多的一年。持续推进“天网行动”,加大追逃追赃力度。

  ——高悬巡视利剑,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修订施行我省贯彻巡视工作条例的实施办法和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的实施意见,突出问题导向,深化政治巡视。坚持统筹谋划巡视巡察工作,推动市县党委巡察工作全面规范有序开展。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积极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目前,省市县三级已全面完成监委组建。实现了乡镇一级纪委建设“三个百分之百”,即100%配齐2名以上专职干部、100%纪检干部接受业务培训、100%有自办案件,为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夯实基础。

  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今天的八闽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往开来,以好作风赢民心,奋力书写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新篇章。(记者 郑昭 林蔚)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