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媒体现状——新媒体传播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佛教界主办了一批佛教刊物,前后约有上百家,有的刊物持续至今,在教内外都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从唐代佛教的兴盛和印经需求催化了印刷术的产生并最先应用于佛教文献印刷开始,到1912年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创办并掀起全国佛教报刊创办热潮,再到1996年《法音》网络版建立、1998年大陆第一部电子版《大藏经》出版,再到今天佛教网站、佛教微博等大量的涌现,这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新媒体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些年又有“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新形势,佛教文化的传播运用新媒体技术,并非始于今日。
新媒体如雨后春笋
佛教媒体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发表学术成果、阐述教理教义、传播佛教信息、宣传政策法规、引领佛教发展、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网络成为佛教传播新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佛教类网站(频道)达千余个,论坛达15万个、较高活跃的约3千个,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生力军。这几年,佛教领域乱象增多,以佛教为中心或与佛教有关的舆论热点不少,包括佛教网站、频道在内的佛教媒体在传播佛教文化、制造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的数据出台,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念,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体的重要延伸。作为网络媒体――新媒体的代表――微博,注册用户也已经超过三亿,使用率达到48.7%。以“法师”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搜索“找人”,出现500多条结果,其中除了个别“魔法师”和以美女头像打着“打酱油”的旗号招摇撞骗的“法师”以外,90%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法师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可观的粉丝数。此外一些小法师的自拍照、生活照也会出现在微博中,而微博话语多数是道理的感悟,以及佛法的传递。这些现象的出现首先引起了民众的好奇心,其次是引起了对该现象反映的文化内涵的思考。无疑也成为佛教寺院僧侣传播佛教文化、服务国家社会民众的积极平台。
新媒体平台佛教文化传播的现状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深远的强势媒体。佛教作为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也借助新媒体平台,得到了迅速传播。
佛教固有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形成了佛教文化传播的新途径。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佛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设置了相应的板块用于展示佛教文化,其中包括使用新媒体平台,将法师讲座的视频、佛教故事小动画、博客、微博或微信发布的有关佛教文化文章、佛教文化电子杂志等提供给信众,信众再通过转发、转载将佛教文化传播开来。
佛教文化的关注者通过佛教寺院的微博、微信,以及登陆网站,获取寺院最近法事活动的信息;通过相关QQ群、论坛与教友交流心得,结交教友;在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上发布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转发自己感兴趣的佛教文化资讯。
佛教文化在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吸引了大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注意,他们关注佛教文化,研习佛教文化,以佛教文化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为构建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媒体平台佛教文化传播的特点
共享性。在新媒体传播佛教的,可以是信仰佛教的组织和个人,也可以是不信仰佛教的人;在新媒体接收佛教传播的,可以是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是不信仰佛教的人,但他们都能浏览下载新媒体上的佛教内容,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佛教文化活动。
虚拟性。在新媒体上,作为佛教团体和宗教场所、法师、信教者、一般网民和微信空间等都有着虚拟的身份,具有不确定性;现实中被物化、场景化的佛教行为,包括祈福、宣教等,也都被虚拟化,没有时空距离,没有人为阻隔。
交互性。由于新媒体上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没有中心概念,任何一个关注者都可作为传播者把自己掌握的佛教资料和信息、意见和主张上传到新媒体,吸引天南地北的关注者浏览或参与,而浏览者或参与者接受传播后也可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成为新的传播者。
随意性。以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空间从事虚拟的活动,新媒体佛教传播较传统佛教传播方式更为自由和随意,像新浪博客、优酷博客等新媒体,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板,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
佛教文化传播新媒体应用的几点思考
1.佛教传播新媒体应用别于微博的“刻板成见”
微博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按照李普曼的说法,渐渐的人们对微博也存在着“刻板成见”即微博成为突发事件和舆论监督的根据地,贪污腐化的败露、重大媒介事件的发生、慈善救治事件的处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特点,即微博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强大的传播规模和影响深度。近些年来,自发的碎片化的信息在微博上铺天盖地,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大众媒体之间的较量,而是时间和速度在奔跑,谁先发布信息,谁就最先获得主动权,并有可能引导事件的走势。然而经过分析法师们的微博发现,佛教文化的新媒体应用却显现出了相反的效果。尽管法师们微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内容很少具有新闻性,所以发布信息的内容也是“不紧不慢”,不需要“及时,快速”,相反的而是着重强调教化作用,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对于受众的思想道德形成或者心灵气质塑造是长期的,“不慌不忙、急不得”的。法师们通过日常发布的微博,将佛教思想和理念注入其中,利用受众的注意力,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佛教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了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呈现了佛教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融合两益的局面。
2.媒体在佛教现代传播中的监督功能
媒体的“软约束”。佛教本身戒律繁多,佛教的戒是禁制之意,具体指佛教信徒为了对治烦恼所必须遵守的戒条、规则,反映了佛教的伦理道德。软性约束主要是指道德层面上的,在社会观念、习俗、时尚等影响下,僧尼被引导对自身言行甚至思想进行某些检束,这些检束的内容未必是原来戒律所明文规定的。
对寺院经济行为的监督。寺院的经营收入始终是佛教的一个隐晦敏感的话题,根据史料记述,统一佛教最初的分裂是在第二次结集之后,即释迦牟尼入灭百年后。在这次结集之前,居住在印度毗舍离的许多比丘出现放松戒律、违反教规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向人收取钱币的事情上。媒体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僧众遵循戒规戒律。
3.佛教新媒体应用要与商业、媒介事件融合有度
追根溯源,佛教的传播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有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承载着佛教进入了中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物质交流促进佛教的传播,这似乎也揭示了佛教经久不衰的奥秘。现代社会,经济、商业更是尤其重视的方面,佛教更是脱不了干系。
不禁让人担忧佛教传播会落入像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中,再联系佛门CEO、寺院推出品牌商品、寺院整体上市的热门话题,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当然,佛教文化与商业、媒介事件适度联系相互促进为好,这也是佛教传播的另类体现,但是倘若过度的依赖商业或媒介事件制造注意力,也许受众会对佛教传播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千百年来培养起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将会大打折扣。
当然目前看来,新媒体的应用对佛教文化的传承积极作用为先,新媒体的发展扩大了现当代佛教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他们的融合如微博上星云法师这样的佛教把关人的出现,一方面为大众提供监督佛教传播者的机会,也使得社会的道德得到很好的引导,佛教“空”的思想也可为苍生大众的心理减负;吸收有大量注意力资源的新媒体如微博,通过对佛教遗址、古迹的宣传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资源,佛教文化的传承就越有保证,而新媒体的发展无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负面的影响,以免把佛教文化引入歧途,就得不偿失了,通过以上分析足以见得。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现代的。佛教和佛教徒应该用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式,把慈悲、平等、圆融等佛教智慧传递出去。源源不断地为这个信息海洋注入积极健康、慈悲智慧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曲经纬.佛教文化的新媒体应用[M],2014.
【2】张孝方.谈谈自媒体平台的佛教文化传播[N].中国民族报.2015(02).
【3】加润国.发挥佛教媒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北大“首届佛教媒体编辑研讨会”发言.
【4】陈楠.媒体在佛教现代传播中的作用[N].青年记者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