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04.12.2015  12:40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

一、文明的形成、交流与对话

中文里“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古老典籍《易经》中。在《易经·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的特点是阴阳相替、刚柔交错;人文的特点是自强不息、止于文明。观天文,能够了解时势的变化;观人文,能够因应时势的变化以化育天下。关于天文与人文的关系,在《易经·观卦》中说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是一种至善的境界。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天之道,化育万物而不可知,故谓之神道;能体悟神道而以之为行,便是圣人。圣人以神道设教,辅助天地以化育万物,于是天下心悦诚服。

由此可见,一种文明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要素:一、认识到有超越性的存在——比如超越于人类庸常生活之上的规律、法则或道。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超越性通常用“”来表示;在西方文化中,通常用“上帝”来表示。二、有体验到这种超越性的圣人出现,并以此为根据,建立种种施设以教化民众,使天下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精神富足。由此不难看出,文明是一个地域的人群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面到达一定水准之后方出现的。而这种文明的集中体现,便是圣人的出现以及圣人传述的经典能够流传于世。

文明通常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产生的,这使文明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烙印。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至少存在空间与时间两个不同的维度。一种文明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尽管如此,无论原有的文明程度多么高,如果不能随着时空因缘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这种文明的生命力就会变 得非常脆弱,乃至最终走向衰亡。因此,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纵观各种文明的发展演变史,不难知道,文明在时间上的变化通常源自于不同地域文明交流与对话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不但是认识自身文明的捷径,也是完善自身文明的要途,同时是辅助其他文明日臻完备的桥梁。

二、佛教与儒家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不同文明之间是否具有兼容性,决定了不同文明交流、对话能否成功。彼此之间具有兼容性,才能和谐共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之间不具兼容性,就会斗争排斥,此消彼长,此存彼亡。纵观两千余年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史,不难发现,发生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11世纪,延续近千年的印度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 响,是不同文明之间成功交流、对话、兼容的典范。通过这种交流、对话、兼容,佛教已经成为中国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为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说明,佛教与中华文化具有兼容性。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兼容性,集中体现在佛教与儒家的 兼容性上。这种兼容性具体表现在:

1、人人皆可为圣贤的道德期许。儒家从一开始就很注重道德典范的树立,比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些道德典范是后代子孙们为人处世的 榜样,也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一种希贤希圣的道德期许,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也塑造了人们刚毅与自信的品格。佛教主张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可以说是交相辉映。不仅如此,佛教的很多经论里还提供了如何成佛的具体实践道路,为人们如何成为圣贤提供了更加详尽的 参考。这也为佛教能在中国扎根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2、以孝为践行的根本和入手点。儒家希圣希贤的实践道路,是以日常伦理为中心而开展的,这个伦理的核心便是对父母的孝。孝敬父母,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做人的根本。这份伦理的实践,不仅关系到个人,也不仅关系到一家人,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治理。在中国过去的社会中,自天子到庶人无不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孝。孝做好了,天下便能够大治。因此,孝的思想,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根深蒂固的。佛教进入中国之后,自觉地适应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很注重孝道的阐发。像《父母恩重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这些重点阐发孝道思想的经典,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喜爱。不仅如此,很多佛教传统的法事活动,也与祭祀祖先有着紧密的关联。比如,一直延续至今的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寄托着民众对去世祖先的哀思,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

三、佛教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两千年来,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集中在亚洲地区,尤其是南亚、东亚、东南亚。近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佛教逐渐传播到欧美地区,并引发欧美人士对佛教的广泛兴趣。佛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兼容性,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原罪思想。无论是基督还是佛陀,对人性都有很深的洞察,都认为人性很容易被无知和欲望染污。而染污的人性,则需要靠信仰的力量得到净化和提升,这也是基督教实施洗礼和佛教重视皈依的原因。无论是洗礼还是皈依,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心的一种归属感,从此精神上开始有了寄托,有了可以向上提升的空间。

2、恩典思想。上帝为了拯救人类,将他的爱子耶稣降生在了人间,为人类的罪承担了责任,这也是上帝对人类的恩典。佛教里的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心甘情 愿受无量无边的苦楚,与这种情景可谓异曲同工。这就相当于父母,若仅仅是为了自己,有些苦是不需要吃的,但如果是为了孩子,就心甘情愿地吃很多的苦。无论 是耶稣还是菩萨,都具有这样的情怀。

基于原罪或对人性缺憾的洞察,以及恩典或对圣者心境的体认,信仰就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对人们来说,信仰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完全替代世俗的生活,但没有信仰的生活,就如同没有根的大树,会逐渐丧失生命的活力。

四、儒家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基督教早在唐代就开始传入中国。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不能像佛教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宗教信仰,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在对待祖先和圣贤态度上的坚持。对中国人来说,对祖先的祭祀和礼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而对圣贤的祭祀和礼拜也同样重要,这源自于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过去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因为对这一点缺乏认识,认为这与基督教信仰有根本的冲突,从而变成了两者不能兼容的一个困难。今天,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时候,也开始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建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显著的改善。那么,儒家文明和基督教之间,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

1、责任和担当意识。上帝创造人,并不是让人来受苦的。因为无知、贪婪和欲望,人类将自身推向了痛苦的深渊。面对这种情况,上帝将自己的爱子耶稣降生人间,希望能减轻人类的痛苦与罪责。基督徒们追随耶稣的足迹,担当起救世的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基督教之所以能广为传播并受世人认可的一个原因。这种责任感在儒家里也一样强烈和明显。中国古代很有名的圣王商汤曾说:“眹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眹躬。”(《论语·尧曰》)意思是说,君王有罪,非民所致;民若有罪,则君王难逃其咎。后来儒家更提出了“仁以为己任”以及“欲明明德于天下”(《大学》第一章)之志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由是可见一斑。乃至于后来更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赋予每个人以兴盛天下的责任。

2、权利和民主思想。近代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提出与基督教有直接关联。人权天赋是最为核心的观念。上帝创造了人,并赋予了人类基本的生命权、财产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基于天赋人权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近代民主的思想也就成型了。事实上,儒家思想中很多地 方都体现着对民权及民意的重视。在被称为五经之一的《尚书》中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意思是说,天意要通过民意来体现,天赏罚 要通过民赏罚来完成。后来孟子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五、佛教对当今世界文明的贡献——“心文化”的构建

当今世界科技文明已经成为文明发展的主流,这对各种传统文明形态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单由科技文明构成的文明形态是不够全面的,因为科技文明本身很少涉及价值判断,而这恰恰是各种传统文明重点关注的领域。今天,我们在这里进行各种传统文明之间的对话,其目的也是为了找到各种传统文明之间能 够和谐共处的根基,并考虑如何构建全球背景下的普世伦理观,以便为当今的科技文明提供更加清晰的价值判断图景。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今天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乃至有越来越多人过上物质富足的生活时,精神领域的匮 乏反而显得越来越突出。离开精神世界的富足,追求幸福也终究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在认识人们精神世界的层次及提升精神世界的方法方面,佛教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我们称之为佛教“心文化”的构建。下面分两两个方面来介绍:

1、心层次的认知。人们心的世界是有层次的,不同的人通常生活在不同层次的心的世界里。即便在同一个层次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经历和知识背景不同,也会具有不同的精神状态。一般来说,心的世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感官层次的世界,其对应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二、理性层次的世界,其对应于意识;第三、内省层次的世界,其对应于末那识;第四、悟性层次的世界,其对应于阿赖耶识。这四个层次也是一个渐次深入的关系。通常人们生活在感官层次的世界里,满足五欲的快乐就成了追求幸福的实际目标。这个层次的幸福,对外在物质世界的依赖性最强,也因此是最不自在的。理性层次的世界里,对抽象的名言概念的贯通,即思想上的通达成了追求幸福的实际目标。在这种状态里,人们总是希望能了解万事万物的本质。内省层次的世界,冥想乃至透析生命的本质,成了追求幸福的实际目标。而在悟性层次的世界,感受生命与万物的一体性,则成了追求幸福的实际目标。总的来说,层次越深入,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开显的也就越显 著,而生命的幸福感也就越强烈。

2、心提升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心的世界,代表着生命不同层次的自我实现。佛教在给出不同层次心的世界的同时,还给予了提升生命境界的方法,即为戒、定、慧三学。戒学重在规范人们的感官世界,使人们在享受各种物质生活时能有所节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欲求却是无限的。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无论物质产品多么丰富,也永远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适当节制和自我约束,这是走向精神自由和富足的必经之路。定学重在回归人们内心的平静。当人们的内心世界不再被各种欲求所扰动,不再被各种名言概念所束缚,就能逐渐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情景下,人们内在的智慧之光便能自然流露,这个即是慧学。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是人类所拥有的智慧在最终决定着文明的高度。在今天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需要高度发达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好地驾驭科技 发展的方向。

六、总结

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通常是多层次的,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相对于经济和政治来说,文化通常是一种隐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心理结构,并对政治与经济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营建,不仅是政治上的相互尊重,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从长远看,人类能否长久地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之间是否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基础通常潜藏于体现人类精神生活的文化传统之中。今天,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正是促进不同文明、不同信仰相互交流、和谐共处的有益尝试,其意义和价值都将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