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晖:让世界了解中国台风研究

20.04.2018  15:23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冯丽丹

  她娇小玲珑,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知性美,很难让人与凶猛而狂躁的台风联想在一起。但她却偏要“驭风而行”,与台风结缘。她便是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台风预报专家创新团队骨干余晖,同时她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临近预报和中尺度研究工作组成员。

  自1996年5月来到上海市气象局的那天起,22年间,她潜心钻研台风动力学理论,不断攀登台风预报技术高峰,凭借坚韧、智慧与自信,持续为我国台风防灾减灾工作贡献力量,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进步。

   坚定——

  迈出走向国际台风研究舞台的第一步

  2002年,在余晖前往韩国进行研究访问期间,韩方研究人员就一个编号为8807的台风的强度提出了质疑。根据美国和日本的台风资料分析,这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23米/秒;而中国的观测数据则显示,在登陆前短短15个小时之内,这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了35米/秒。观测数据竟有如此大的差别,令人难以置信。

  韩方研究人员的质疑让余晖意识到,单单告诉别人我们有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回国后,她马上收集资料,就中国、日本、美国台风资料的异同进行比对分析,撰写了将我国台风年鉴应用于台风强度研究的第一篇国际期刊论文。

  为了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为了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台风情况,她和同事开展了一系列台风资料整编工作。2008年,我国台风最佳路径资料集成功纳入WMO热带气旋资料共享平台IBTrACS,向国际气象界展示了我国在台风资料整编方面的优势。此后的每一年,作为中国气象局台风和海洋气象专家组的一员,她都会与来自台风预报业务一线的专家共同研讨每一个台风的相关信息并编写详细资料,尽可能为台风年鉴和台风气候图集的整编提供最优的基础数据。此外,她还带领团队建立了中英文版的热带气旋资料网站,为国内外科研和业务人员使用资料提供便利。

   坚持——

  不断攻克台风研究难题

  台风预报需要基于历史数据、实时观测数据、数理模型预测数据等海量复杂数据进行分析和研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2010年,作为国际台风咨询专家组成员和项目联络人,余晖加入了世界气象组织登陆台风预报示范项目。在这个讨论交流世界主流台风预报产品和技术的舞台上,她向大家展示了我国在台风路径、强度、风雨影响方面的监测技术和预报方法,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误差估计的台风强度集成预报方法和预报可信度预估分析思路,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肯定。

  然而,在余晖看来,这些突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必须尽快应用到实际台风预报业务中去。于是,她带领团队开发建设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检索系统和上海台风研究所客观预报业务系统。当基于这些系统制作的台风预报产品通过业务内网、台风专报、全国预报会商等方式为全国预报员提供参考时,余晖笑了,“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2017年,余晖主持的台风多源数据分析及应用示范项目落地。这次,她和团队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及亚太地区最完整、最权威的台风多源数据库,并开展了国际领先的台风气候深度分析和集合预报定量应用示范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领衔亚太各国(地区)开展台风气候及其变化的研究和评估,代表亚太台风委员会撰写发布了评估报告;首次完成海峡两岸台风观测资料集成,为自主研发我国登陆台风分析和预报关键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开展台风预报可信度研究,为预报员及决策者面对多个预报结果时做出快速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牵头开展台风预报评估指标研究,建立了台风预报性能评估体系,该体系被WMO采纳并率先在亚太地区推广应用。

  她主持的一个个既有意义又实用的项目,不仅为提升我国台风预报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让国际气象界对中国的台风研究能力刮目相看。

   坚守——

  带领团队展现中国科技力量

  “独行快,众行远”,余晖深谙这一道理。作为上海台风研究所的副所长,她想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创新,而是一群人的创新。

  这些年,为了加强整个团队的建设,她积极带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同事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开展科研攻关。她欣喜地看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台风所在多个领域取得创新成果:华东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不断改进,预报精细度不断提高,为台风预报服务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台风所在全世界率先开展火箭探空试验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海上台风结构和强度直接探测资料;2017年追台风“泰利”期间,追风小组首次借助无人机探测技术获取了第一手台风观测资料。

  余晖是一个对台风有“执念”的人。20多年来,她每一天都在与台风打交道,努力和汗水也换来一项项荣誉: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

  她也是一个自信而喜欢挑战的人。她一次次代表台风所站在台风研究和交流的国际舞台上,骄傲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展示我国最新的台风研究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气象、了解中国科技。

“长江学者”谈哲敏教授提出分析热带气旋强度与结构关系新概念
中国气象报记者 申敏夏   热带气旋以其强大气象
矫梅燕率团出席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技术大会
   中国气象报特约记者徐相华报道  世界气象组织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