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特教三十余年 蔡景灿: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中新网福建新闻3月14日电 (张立建)“我们不仅要理解我们的学生,更要接纳、相信他们,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改变。”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蔡景灿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已有30多年,在他的眼里,这个“特殊”群体都是可爱的孩子。
蔡景灿正在给听障班学生上课连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宁静的校园又开始热闹起来,朗朗读书声响彻校园,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生活。13日,笔者走进校园,见到了蔡景灿口中的“可爱的孩子”。
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为1894年在泉州驿内埕创办的“指明堂盲人学校”; 1972年,晋江地区民政局在鲤城潘山复办聋哑学校,1992年学校由民政局划归市教育局管理,同年在丰泽择址开办福建省盲童学校,1996年更名为泉州市盲童学校,与泉州市聋哑学校合并。2017年12月更名为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进入特教行业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缘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刚从中师毕业,学的也不是特教专业,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特教这一领域,一开始不能适应,后来慢慢喜欢上这份工作。”蔡景灿说,当时学校有的学生年纪与他相仿,大家就很快打成一片,彼此之间亦师亦友,感情十分深厚。
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升旗仪式“30多年来,孩子们给我留下许多感动,我同时也见证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蔡景灿介绍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省只有7所特教学校,学校每年只能招收十多名学生,孩子的学习机会十分有限。九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涌现,孩子的学习机会也多了,解决入学难问题是特殊教育发展的第一步。2000年,该校开设盲学前教育与盲聋高中和职业中专课程,2003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以来,已有130多名盲聋学生考入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北京联大等高校深造,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只有爱得深,才能识得透。”一直以来,这块悬挂在学校醒目位置的教师共勉牌匾,同时深深地烙印在蔡景灿心中。长期的特殊教育从教经验,让他对这群可爱的孩子的心理和生活都有十分深入的了解。
“要树立大特教观念。特教并不是简单照顾孩子的生活,还要注重潜能开放和缺陷补偿,激发更多正能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敢于面对社会,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蔡景灿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盲生和聋生逐年逐步减少,但自闭症、低视生学生逐年增加,因此学校课程设置和工作职能也相应改变。
2012年,该校创办低视力学校,招收有残余视力的低视力学生,配备专业的助视设备,采用明眼文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示。2013年,学校又增设自闭症教学部,开展自闭症学前融合教育实验,取得良好的教育康复效果。
“融合教育是现代特殊教育的主流与趋势,也是我校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蔡景灿表示,残障人经过长时间的学校教育最终要回归主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让残障孩子在正常人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是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人的最佳途径。
据悉,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融合教育做了大量的尝试,尤其是以1999年创办的泉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让普通中小学生与残障孩子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共同举行文艺联欢、体育比赛,协助指导自闭症孩子学习和生活,他们相互了解、相互鼓励、增进友谊。
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参加2017年泉州市校园电视艺术节,获一等奖。2014年,学校又建立泉州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及海丝游学基地,进一步拓宽了该校学生与校外学生的交流渠道,为残障学生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形成残健一体化教育的办学特色。作为融合教育的一个典范,来自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盲生谢世琰和低视力学生王铭鑫不仅在学校表现优异,还积极参与各类校外活动,并被选拔为泉州海丝小记者团的一员。
今年1月,谢世琰和王铭鑫作为泉州海丝小记者代表,参与由海丝小记者团组织的泉州“两会”采访活动,两人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成为泉州“两会”一道靓丽风景线,海丝小记者的专业提问也获得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一致点赞。
“无论孩子多大,都是老师的牵挂。”蔡景灿表示,与普通老师的‘桃李满天下’相比,特教的老师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目前,泉州市有65%以上残疾学生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蔡景灿说,今后,还会有更多特殊孩子走进普通学校课堂,需要更多的人理解他们,更好地支持和帮助他们。(完)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