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远富:体育后备人才培育开启多元化模式

25.10.2015  14:17

  新华网福州10月25日电(记者 刘丰)下一届青运会怎么办?青运会怎样实现体育后备人才与奥运会的对接?24日下午,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孙远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省份已经在尝试转型,打破原来体育人才封闭式培育的壁垒,开启多元化培育模式。

  后备人才培育模式多元化

  青运会的前身城市运动会从1988年创立,出发点是为了在奥运会的重点项目上储备后备人才,让一批小将通过城运会的平台进入到奥运赛场。截至2011年,城运会已举办了7届。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上改变对青少年的培育体系,设置了青奥会,这一届将城运会更名为青运会。

  孙远富介绍,青运会和城运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赛场外设置了很多文化活动,在青少年教育、管理、文化交流上能够有独有的特色。青少年通过青运会这个多元平台得到锻炼、成长。

  事实上,多元化不仅体现在青运会赛场上,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育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体校数量急剧萎缩,应该说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时期。”孙远富说,原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封闭式的,从老师到教练都是由体育系统自己做,很多都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但这种封闭的体系对于运动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有些运动员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培养,在他的运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再往上提高就明显的不足。

  孙远富介绍,现在有些省份已经在尝试转型,把文化课直接放到教育系统中,由普通学校负责,体校只从训练角度把握,这样各有侧重,能够发挥体校和教育系统各自的长处。

  另外,早期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非个人行为居多。随着经济发展,很多项目都出现个人培养模式,“体操、拳击、跆拳道等很多项目业余训练都是家长自费,这是对举国体制的一个很大补充。”孙远富认为,多元培养体系有利于运动员成长。

  青运会项目、组团模式或调整

  青运会赛程接近尾声。下一届要怎么办?

  孙远富说,从城运会中期开始,就出现了代表团组团模式等方面的争论。但从城运会变更到青运会,周期比较短,所以这届青运会基本沿用了城运会的模式和框架。下一届是否调整,有关方面正在论证和征求各方意见。

  据介绍,在组团模式问题上,各方意见并不统一,城市和省两个层级都有不同意见。参加青运会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很多都进入了省级第二梯队,平时都由省里管理,只有运动会期间与城市有交集。所以城市为组团,城市层级体育部门对运动员管理上有难度。省组队在运动员管理上比较顺,也符合运动员管理的现状,但对城市体育的功能发挥有所损害,运动会是城市做好体育工作的一个抓手,如果完全归到省级,城市这个抓手就会弱化甚至消失,对城市体育的基础规模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参加单位、项目设置个人认为都需要重新论证。目前青运会的项目设置还是过于庞大,已经达到26个项目,小项已经超过了奥运会,这对于举办地来说是个非常大的负担。”孙远富提到,比赛结束后,相关部门会更好地总结、梳理改革思路,广泛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