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热议体育产业政策利好:法制化是最关键一步

05.09.2014  13:06

  中新网北京9月5日电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中国体育正在经历转型。竞技体育层面之外,大众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开始提速。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等工作,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等要求。

  体育产业需要政策“松绑”业内人看到希望

  相比中国体育竞技层面的辉煌,体育产业发展的起步时间比较晚。商业性质的赛事引进,和体育类品牌制造业的兴起,几乎构成了如今中国体育产业的一幅图景。据数据统计,2013年,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约为4410亿美元,约占GDP的3%;而中国仅为3136亿元,GDP比重还不到1%。知名体育评论员、刚刚转会乐视体育的刘建宏对记者说,2个数字带来的直观差距,足以展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空间。“我认为中国体育产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刘建宏表示。

  取消商业性体育赛事的审批,是这次会议内容中被广泛讨论的议题。近十年来,许多体坛大牌来中国“淘金”,不乏成功范例。10年前,“银河战舰”皇马来华,就曾经掀起了中国球迷追捧的狂潮。近几年,体育类传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增多,明星来中国的频率持续增加,但相反的是,商业性比赛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著名体育产业工作者王奇(棋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体育人不太情愿做体育赛事,不想面对各部门的审批,是重要的原因,因为它是所有赛事都无法回避的过程。他介绍,办赛过程中,有关部门在审批中收取的费用,无形间增加了办赛的成本,赛事本身成了“唐僧肉”。据他透露,审批时要花的费用,有时动辄一二十万,甚至六七十万。

  “取消审批,这是很实在的进步,感觉前进了一大步。总理讲出这样的话,我感到更有信心了。”王奇坦言,“原先,根据相关法律,群众体育活动人数达到200人以上,就必须被批准。商业比赛就是如此,欧洲球队来华比赛,必须报批,否则不能比赛。获得公安部门的批准后,才可以卖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