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体育产业当有了规范再图规模
近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议论很多,对这一具有导向性的经济政策,哪方人士鼓掌最响?是体育产业的从业者,而非体育活动的消费者,换言之,是感到赚钱机遇到来的老板,而不是掏腰包的百姓。
原因可能很多,这里只想说一种心理阴影。这些年来,经济社会转型,无论群体还是个体,感受不同,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感同身受的,那就是似乎什么都信不过了。体育产业在中国经济家族中是小字辈,刚刚兴起没多少年,照样受到质疑。究其原因,在于规范性不够,甚至可以说很不规范。
以职业联赛中最具市场化运作条件的三大球来说,商业包装、广告推介说得动听,但做出来的往往没那么阳光。今年中超联赛战至倒数第二轮,出现了冠亚军之间的直接对话,最后一轮还有一个不幸降级的名额悬在头上。有人盯住标志中超冠军的火神杯,有人盯住同样陷入保级泥沼中的难兄难弟,有输球不输人、发誓来年再走一回的,也有只看更大的商业利益、担心过这村没这店的。天算不如人算的情况可遇不可求,应当成为乘风顺势,聚敛社会关注度的极佳载体,有了重新爬坡而上的职业联赛,何愁体育产业不能快步发展!
不过,商家企业、联赛管理者、俱乐部、职业球员和教练,直至媒体和球迷,都能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局出发来看待职业联赛吗?有没有搞小动作、打小算盘,动歪脑子、打歪点子的?答案不言自明。说了不算,说了不办,俱乐部欠薪,不履行合同,违规操作,早就不是新闻了。稳定增长的观赏消费,离不开健康活跃、高水平高素质的竞赛。不要忘记,职业足球联赛被假赌黑所害的日子里,让体育产业到哪里去找发展的依托?
体育产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都没有先做规范更重要。那种先发展再规范的想法和做法,曾经让很多事吃了亏,很多人倒了霉。无论竞技体育职业联赛,还是大众健身业,走过的路都不算长,其中的弯路却不算少。不按规矩形成的规模只能叫“泡沫”。这一回该明白,有了规范,再图规模,必须的。
大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