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住宅产业化:缺乏顶层设计和产业链脱节
自2006年建设部出台《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以来,中国住宅产业化通过项目引领和示范,正在积极地向前推进。
然而,虽然当前住宅产业化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进展缓慢、成本难控制等一些问题。9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暨建筑工业化产品与设备博览会(简称住博会)在北京召开,其中,在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专家交流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中国住宅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但是,住宅产业化政策方面不仅面临着顶层设计相对缺失、标准滞后的问题,建筑业产业链上设计、施工、生产活动的脱节,是产业化发展最大的瓶颈。
产业化是必然方向
近几年,随着人工和建材成本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建筑质量和品质要求的提升,中国住宅产业化迎来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
今年5月,在沈阳召开的住宅产业现代化现场交流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全面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正逢其时”。
据悉,住宅产业化主要是指住宅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概念,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能耗。不仅仅包括建筑工业化,还包括设计标准化、模数化,装修产业化、新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等。目前,已有超过20多个省市出台了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童悦仲表示,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意识到,发展到目前这个水平,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住宅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处长叶明介绍,住宅产业化在近半年力度非常大。从国家层面上讲,7月出台的《关于建筑业的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当中,提出如何推动建筑现代化。9月刚刚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保证工程质量行动方案当中,一是尽快制定建筑现代化发展纲要;第二、除西部的六省外,有条件的地方逐步的形成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和条件;第三、对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要求必须用产业化的方式;第四要在新建住宅当中,按照2%的比例递增,用于产业化建设。
缺乏顶层设计和产业链脱节
自1999年颁布实施《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号文)以来,住宅产业化已经行进了15年。虽已取得不少成绩,但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中,工业化住宅占据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仍处在起步阶段。住宅产业化为何“进展”缓慢?
海尔家居设计总监潘锋表示,作为生产单位,最大的困难还是没有国家标准支撑。国家的大势在推产业化,但是尺度把握上很难有一个标准,就会造成很大生产浪费,没有办法往下推动。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认为,发展缓慢因素客观来说很多,比如国家具体的政策补贴,技术研发,政策瓶颈、技术瓶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顶层设计相对缺失,这其实也是一个全局的认识问题。我们要通过理念的改变,技术的升级,真正的给老百姓建设一个长久房。房子从建造方式上一定要靠工业化,靠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只有靠这种才能建设的越来越好。
“现在我们最难的并不是技术,而是难在管理上。”叶明认为,产业化现在是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产业化发展当中要树立起系统的理念,特别要注重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核心要素技术方式,另外一个管理措施。整个建筑业来说,转包、分包项目经理管理模式,从产业链上设计、施工、生产活动的脱节,这是产业化发展最大的瓶颈。
“中国住宅产业化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放的市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目前对国外实际上没有开放,缺乏竞争是阻碍我们产业进步的原因。”童悦仲说。
相关
“百年住宅”样板间亮相住博会
9月16日,在第十三届住博会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携 “SI住宅体系”多年的研究实践成果—“科技百年住宅”样板间,以180平方米特装展位,应邀重装亮相。
“百年住宅”样板间以标准院与上海绿地集团共同研发实施的上海绿地南翔崴廉公馆项目为研究原型,由标准院设计,青岛海尔家居等产业化住宅部品优质供应商共同参与搭建,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通过“SI住宅内装修体系”,即把 “S“部分-结构支撑体和“I”部分的管线及内装填充体有效分离,使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特质,充分展示了住宅产业化建设中“生产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装配化”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