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烫伤成冬季“温柔凶手”

12.01.2016  12:11

  在很多人看来,烫伤是被开水、滚油等高温物品造成的伤害,事实上,低温也可能导致烫伤。近日,记者从主城各大医院了解到,随着气温走低,热水袋、暖宝宝、取暖灯等取暖“神器”也派上用场,低热烫伤发生率也悄然升高。

   老人最受伤

  1月5日上午10点多,三军医大西南医院烧伤科接诊了70岁的吕向涛,医生一看,老人脚上有两个大水泡,水泡内已出现脓液。仔细一问,竟然是热水袋惹的祸。

  吕向涛说,每到冬天,他就手脚冰凉,晚上要用热水袋才睡得着。10天前,天气骤降,老人像往常一样把热水袋灌好放在脚边。可一觉醒来,垫着热水袋的脚不知不觉起了两个大水泡。

  起初,老人也没引起重视,只是药膏抹了抹。没想到情况越来越糟,水泡中还出现了脓液,疼痛难忍,只好到医院就诊。

  “这种就属于低热烫伤。”该院烧伤科彭毅志教授说,近段时间,气温下降,医院已接诊多例低热烫伤病人,其中,多是老年人。

   温柔”伤害不小

  什么是低热烫伤?彭毅志解释说,低热烫伤是指44℃~50℃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致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热水袋、取暖器、暖宝宝及“小太阳”取暖灯等取暖设备,甚至过热的手机、充电宝等,都可能导致低热烫伤。

  “低热烫伤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夜。”彭毅志说,由于热源绝对温度不是特别高,与“温水煮青蛙”类似,即使被烫,也“很温和”,很多患者被烫时仍处在深度睡眠中,往往是第二天或者数天后才发现创面。

  低热烫伤和高温的明火、开水等引起的烧烫伤不同,从外表看,烫伤面积并不大,表皮也没有开水烫伤得那么严重,但烫伤面比较深,有的可深达骨质,往往造成组织坏死。

  有研究显示,49℃热源持续接触皮肤3秒后可导致表皮损害,超过9秒表皮就将坏死;44℃热源持续接触皮肤6小时,可导致皮肤不可逆损伤,损伤程度与接触时间成正比。

   不可随意抹药

  “我们现在就是担心老爷子的脚是否能保住,如果知道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早就来治疗了。”提起此次烫伤带来的严重后果,吕大爷的家属有些后怕。

  彭毅志介绍,由于低温烫伤伤口面积不大,很多人都不太当回事,到水泡破裂渗出、红肿发炎才上医院就诊,此时多数患者的病情已比较严重。

  发生低热烫伤后,如何处理伤口?专家提醒说,低热烫伤有不同的烫伤程度,处理方式也不一样。轻度烫伤如皮肤局部发红、疼痛明显的,只需及时用保湿润肤产品,细心护理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恢复;对于局部皮肤已经出现大水泡的,属于浅二度烫伤,即便面积不大、痛感不明显,也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切莫擅自涂抹东西,以免处理不当污染创面;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损伤,并呈灰或红褐色,属于三度烫伤,应用干燥、干净布包住创面及时送往医院。

  他特别提醒,烫伤患者就医前不要抹会加重创面颜色的药水,以免影响医生观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