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6位医护人员援助非洲归来 当地艾滋病高发
原标题:三明又有6位医护人员援助非洲归来!听这位医生讲述援助期间难忘的人和事
6月21日下午,远赴非洲援助的永安市立医院五官科主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何利勇医生从博茨瓦纳回到永安市。
△何利勇在博茨瓦纳开展义诊活动。
2015年6月,中国第14批45人的医疗队抵达博茨瓦纳,开展为期两年的国际医疗援助工作。全市有六位医务人员接受了这次光荣的援非使命,他们是:市第一医院辜建明,市第二医院陈明升、范婷婷夫妇,永安市立医院何利勇、宁化县医院叶振华、大田县中医院黄克沦。
三明日报昨日报道了永安市立医院何利勇医生援非经历。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荣誉背后的不容易,向他们致敬。
“我们代表的是中国”
医疗队分别在博茨瓦纳两家国家级转诊医院就职,其中20人在博茨瓦纳第二大城市弗朗西斯敦的仰加圭医院就职,包括何利勇在内的25名医生就职于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的公主玛丽娜医院,他就职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国外的医院上班,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中国,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博国各界的关注,包括外语及业务水平。”何利勇说。
去非洲之前,何利勇在省卫生培训基地福州援外中心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集中培训——英语和临床技能提高班,这让他在博茨瓦纳采用英语给病人看病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在完成了一周的熟悉程序后,何利勇便直接投入工作。
公主玛丽娜医院是博茨瓦纳最大的公立医院,但规模与水平仅相当于国内一般县级医院,院内经常缺医少药,器械匮乏,本地医生也不停更换。何利勇所在的耳鼻喉科,仅2至3名医生,但门诊量却不少,且病情复杂,部分病例国内未曾见过。根据安排,何利勇每周要看1或2天门诊,每次约45到50个患者,每周2天的手术日,每天连续做5台手术,工作强度大,常常超负荷地运转,但他兢兢业业,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患者的尊重和当地医疗同仁们的高度赞誉。
△何利勇在手术中。
“面对风险,全身心救死扶伤”
何利勇介绍,在博茨瓦纳,最让家人担心的是援博医生的人身和医疗安全问题。夜间是抢劫的高发期,除非是医院急诊,平时是不敢单独外出。两年来,何利勇基本上过的是宿舍——医院——队部“三点一线”的生活。
当地患者患有艾滋病、结核病的比例很高,门诊艾滋病患者发病率约占40%,入院患者高达60%。手术及一些医疗操作,不可避免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何利勇与队友们小心谨慎,避免了意外。
两年间,何利勇开展硬性耳内镜下耳科微创手术治疗、鼻内镜下复杂性、难治性鼻衄等内镜手术、耳石症手法复位术及硅胶导管法食道异物取术,填补了受援国医院空白,简化了手术流程,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创伤,减少了患者的住院率,节省了转诊所需的高昂医疗费用;针对晚期鼻咽癌、喉癌、下咽癌等恶性肿瘤患者采取有效的多学科治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成功实施急诊颈部微创手术,抢救危急气道梗阻、食道异物贯通伤,避免了开胸所致的二次创伤,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016年11月9日,他救治过一名5个月大的患儿,患儿误吞金属异物卡在食道内超过1个月,异物生锈,十几次探取无果,手术4次被迫暂停操作。庆幸的是,经过1个多小时攻关,异物最终被取出,患儿最终痊愈,家属深为感激。此事被非洲《华侨周报》、CCTV4《华人世界》、《中国侨报》、中国医疗队刊等国内外媒体报道。
“生活缺水少电,思乡病最难煎熬”
博茨瓦纳风光优美,蓝天、白云美不胜收,但气候干燥干旱,让援非队员吃了不少苦头。初到博茨瓦纳时,大部分队员出现了鼻出血、口唇破裂、咽喉肿痛、刺激性咳嗽、皮肤瘙痒等症状。
当地的食物以面包、面条、面饼等面食为主,肉类以牛肉、羊肉、鸡肉为主,蔬菜稀缺,米饭太硬,也不怎么合大家的胃口。每周医疗队会安排大家到超市买菜及购物1次,周一到周五的午饭,医疗队有专职厨师为队员们做中国特色的饭菜,由专职司机送饭至医院给大家,傍晚下班则回队部就餐。周末用餐则由队员们自行解决,但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饮食外,住宿条件也很一般,水源宝贵,缺水限电是常态,曾经有过连续6周的停水记录,现在渐渐有所改善。
援非医生的业余生活非常简单,下班后会打打乒乓球、篮球、桌球,唱唱卡拉OK等,但晚上不敢独自出门。2016年国庆节期间,何利勇作为医疗队一员参加了2016年博茨瓦纳华人华侨乒乓球公开赛,最终个人赛中总队长陈烈平获男单冠军,团体赛中医疗队获团体及混双冠军、男双亚军的好成绩。
比起生活中的困难,更大的挑战是“思乡病”。虽然社交工具微信或QQ聊天很方便、快捷,但是博茨瓦纳的信号时强时弱、网速超慢,经常中断,加上与国内时差6小时,所以平时工作没法与家人随时联系,通常要等到休息日或周末才有合适的时间与家人视频聊天。
援助博茨瓦纳两年里,何利勇的母亲做手术,他无法陪伴左右;妻子则一个人挑起照顾女儿的重担。何利勇非常感恩家人对他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