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诊断”助力肺癌精准治疗
先检测后治疗
肺癌作为我国第一大癌症,其发病率死亡率均居首位。昨日,记者从在厦门召开的“伴随诊断助力肺癌精准治疗”会上获悉,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伴随诊断”技术的应用正在使肺癌的治疗走入“个体化”时代。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崔同建教授、上海胸科医院病理科主任张杰教授呼吁医疗界关注并支持“伴随诊断”在临床的全面应用,帮助更多的患者实现临床获益。
崔同建教授介绍,由于个体遗传基因差异性的存在,针对癌症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也因人而异。作为一种与靶向药物相关联的体外诊断技术,“伴随诊断”主要通过检测人体内蛋白、变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人群中筛选出最合适的用药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治疗。“伴随诊断”技术应用于肺癌,主要体现在alk融合基因检测能筛选出对肺癌靶向药物敏感的患者,使其治疗更具针对性。国家卫计委《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版)》推荐:晚期nsclc、腺癌或者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应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等基因突变检测。
根据组织学特性,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占肺癌发病的比例高达80%,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其早期手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中晚期对放化疗治疗不敏感,死亡率高,亟须更有效的方法来支持nsclc的诊断和治疗。研究人员发现,胰岛素受体家族的成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是nsclc的关键启动癌基因之一。我国每年新发alk阳性nsclc病例数接近35000例。alk融合基因主要出现在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且alk基因变异型肺癌已被临床证实是具有明确的分子靶点、靶点检测技术及靶向药物的肺癌类型。(厦门日报9月23日第C10版 记者 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