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

27.04.2022  10:12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40个县(市、区)为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中央财政将给予总额为23亿元的补助资金,分两年拨付,并要求地方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长效保护利用机制。(4月24日《经济日报》)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广大乡村宝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积累了多元文化资源。尤其是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这些既是人们心间挥之不去的乡愁,又构成各地独有的乡村传统文化。然而,过去有一段时期,除了为数不多的古民居、传统村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较好保护外,有些村落因大批农村青壮人员迁移进城已失去昔日生机。同时,无人看管、无序建设、过度开发也导致一些民宿遭到破坏乃至消失。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并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制度,先后组织5次全国性调查,分5批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6819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推动江西、江苏等16个省份将7060个村落列入省级保护名录,逐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今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何平衡好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让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是当前各地都面临的新课题。

  “护起来”让传统村落有更强的“保护伞”。传统村落的有力保护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因此,除了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地方政府也应结合实际,尽早尽快地制定有关传统村落保护实施细则等,不断提升综合保护效能。同时,还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区域内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布局,力求做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用起来”让传统村落彰显出新时代的魅力。传统村落聚集了前人智慧,反映了古典美学,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和载体,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就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适度利用原则,发展乡村旅游等,推动文旅融合;完善政策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激发村民参与保护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传统村落居住条件和改善村容村貌;还可以探索新时代文创方式,融入时代气息,不断增强传统村落生机和活力,提升传统村落村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育起来”让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后继有人。传统村落是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物质载体。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还要解决人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调动社会组织、高校、企业、文化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从科技、信息、创意、市场、金融等环节解决保护传承难题。同时,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农民主体、企业推动和人才汇聚的合力,切实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大文章。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格局决定结局。相信只要大家集思广益,多措并举,一定能让传统村落这一宝贵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活力。(泉州文明网  刘纯银)

做优功课让文化遗产“火”起来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