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海丝”之路做强省会城市
2012年,福州市和其他8个城市联合申报的“海上丝绸之路”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此为契机,福州又树立起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福州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又是海洋经济大市。这里,海域总面积10573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这里,岛礁864个,大陆岸线长920公里,曲折的海岸线造就了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三大特色深水良港;这里,拥有1580种海洋生物种类、1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类,这些资源已经成为未来几十年发展的战略资源。
同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福州成为了对台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它率先签订“两马协议”、率先促成台湾农副产品直航登陆销售、率先开通福州港与高雄港“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率先开创“两马”同春闹元宵和海峡两岸合唱节等多个“第一”,使得这里已成为祖国大陆与台湾交流往来的一个特殊通道。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福州就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多年来,福州积极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引导能源、化工、船舶修造、冶金等产业大项目落地,着力打造江阴港和罗源湾“南北两翼”,形成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的发展格局。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主动承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产业辐射,打造闽台海洋经济深度合作的制高点。
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福州勇立潮头,远洋渔业迅速发展壮大。1985年,福州远洋渔业创全国先河,首航西非之后,不断得到巩固壮大。目前,全市已拥有远洋渔业企业15家,远洋渔船队395艘,远洋渔船足迹遍及三大洋及2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
当前,福州市正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悠久的海洋历史、先进的海洋科技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大力推进福州新区开发开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载体是海洋空间。福州按照国家海洋局提出的“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海洋资源的管控能力。加快市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编制《福州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岸线、海湾、滩涂、海岛、近海海域和陆域资源,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发挥海域使用权在海洋活动中的市场作用。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要义是对外开放。福州将加快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建立健全海外捕捞基地和海水养殖基地。推进中国一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建设,提升马尾在全国乃至东盟各国水产品交易的影响力。围绕“扩大国防化、提升海峡化”两大主题,继续办好渔业周·渔博会活动,将之培育成为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平台。在连江规划建设福建省海洋渔业经济区,打造功能齐全,全国一流的现代渔业经济园区。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关键是产业支撑。以港口建设和港城互动型海滨区域经济为重点,福建将加快优化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整合与区域的布局。以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的“福建蓝色硅谷”为龙头,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加快海洋体制优势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与文化创意和游轮游艇五大特色优势海洋产业。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目标是人海和谐。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福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开展了《罗源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研究》,避免或减少海洋开发工程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同时,开展了海漂垃圾、滨海旅游区、废弃渔船等综合整治活动,建立了 四个无居民海岛生态特别保护区,并每年开展海峡两岸增殖放流活动,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福州构建“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让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逐渐清晰。
蓄势突破,福州蓝色经济蓬勃发展。2013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585亿元,占全省的27%,占全市GDP的34%。
今年“6·8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主场活动在福州举行,福州以其悠久的海洋文化、博大的海洋情怀、巨大的海洋商机,展示出了自己的魅力。
乘风破浪正当时。传承海丝之路、深入经略海洋,福州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踏上以海富民、人海和谐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