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者八年收集3700条闽南俚俗语 传承先民智慧
文/本报记者 邓宁
今年66岁的黄印级做了一件事,他为之奋斗八年的《闽南俗语教学》终于出版了。自费出版,免费赠予,收获过赞誉,面对过不解的黄印级只想把沉淀千百年的闽南口语用书面形式传承下去。
62万字书籍 传承闽南先民智慧
这本多达62万字的书,有闽南话汉语拼音法、快学闽南话、常用谚语、歇后语、数字成语、成语、数字俗语、俗语、闽南话俗语故事等九个板块,近3700条俚俗语。多次请教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几位教授后,黄印级还自创了一套通俗易懂的闽南话汉语拼音法。
1951年,黄印级出生于福建南安东田镇。种过田,当过兵,目前与儿子共同经营一家小型企业,经常泉州厦门两地跑。说起他收集闽南俚俗语的经历,还要追溯至八九年前。“身边的老人喜欢用口口相传的俚俗语来打比喻,但懂得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黄印级萌生了在乡村山野收集俚俗语,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并传承的想法。
草稿纸装了两麻袋 还自创“拼音法”
2009年,他开始奔走于厦、漳、泉三地,随身带着笔记本,问遍亲朋好友,走遍田间地头。“在厦门工作的战友非常支持。无意中听到了哪句俗语,就会马上打电话告知。”整理书稿时,黄印级的草稿纸都用了两麻袋。
“用现行惯用的国际音标法来拼注闽南话过于复杂,很难普及;而现有的汉语拼音法又不能完全拼出闽南话的独特腔调。”为了给这本《闽南俗语教学》配上一套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拼音法,黄印级下了不少功夫。一场偶然给他了破解的灵感。当时他正因一个特殊的音节找不到合适的标注而大伤脑筋。他骑摩托车载小孙子去买文具,路上遇到疾风。他一边骑车一边还在做着发音试验。大风灌进嘴里,恰巧将他刚发出的音节吹成两段。他头脑打了一个激灵,拼音标注应声而出。
自费出版 免费赠予学校和图书馆
2017年5月,自掏腰包十几万元后,黄印级的《闽南俗语教学》公开出版。首印6000册,他拿出其中5000册,免费赠送给闽南地区的部分图书馆、博物馆及大、中、小学,甚至还会免费邮寄给外省的朋友。
不理解的人觉得他傻,不过黄印级却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传承闽南文化是自己的义务。就如同他在《闽南俗语教学》前言中所写:“意在把先民们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古为今用,意在继承古代闽南先民们的优秀传统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