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集多重优势于一身 开放开发浪潮翻涌平潭

29.09.2019  09:52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谣是平潭过去的真实写照。这里风大、沙多、土壤贫瘠、干旱缺水,种种不利的自然因素制约着其经济社会发展。

  而如今的平潭,集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等优势于一身,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提升,产业培育提升,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开发浪潮于此翻涌。

  “过去,我在平潭读书的时候,进出岛都靠轮渡,遇到大风天气听说马上要停航了,放下筷子就要往码头跑,不然就要被困在岛上好几天。”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陈善光回忆起过去的“轮渡”交通历史。

  在近日举办的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潭专场上,陈善光表示,实验区成立以来,全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平潭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平潭海峡大桥及复桥通车,结束了“轮渡”交通历史;近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桥贯通,这是世界最长、中国第一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正式通车后平潭到长乐机场仅30分钟,到福州走高速40分钟、走高铁26分钟,形成‘半小时’生活圈。”陈善光说,平潭构建起入岛大通道,也构建起城市大格局。

  陈善光表示,平潭致力打造融“山、海、岛、城”为一体的生态空间,朝着“高颜值”生态宜居岛迈进。近年来,“蓝眼泪”美景火遍各大网络平台,引发现象级“追泪”热潮,平潭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间,保护好海岛生态环境。

  “过去,平潭产业基础差,是一个边远落后的海岛贫困县。”陈善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平潭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贸易、总部经济等特色产业,提升海运业、隧道业等传统产业,并推动发展影视、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据陈善广介绍,平潭初步形成物流产业链,聚集一大批电商、物流、支付等上下游企业,流量规模快速增长。今年1至8月,保税出区票数、货值分别同比增长192%和87%,进出口海运快件件数增长145%以上。

  此外,平台经济在平潭快速集聚,目前已入驻总部经济企业60家,今年1至8月实现营业收入达160亿元人民币,成为平潭历史上第一个百亿产业;旅游产业稳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获批三年来,全区累计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分别是2011至2015年的2倍和5倍;影视产业蓄势待发,已有107家影视企业在平潭注册落地;特色产业加快布局,码族部落、腾讯智慧旅游、豚首互娱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陆续落地。

  “过去,平潭‘人情风’较盛,凡办事都得找关系、托人情。”陈善光说,近年来,平潭加大简政放权,做实“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早在2015年,平潭就推行企业注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创新举措,去年以来又率先实施“一企一证”改革,即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等事项外,将企业行业准入涉及的229种“”集成到一张“”上,市场主体一旦取得营业许可证即可开展相应业务,有效破解了“准入不准营”难题。

  据了解,今年7月,平潭建立线上、线下“中介超市”,已入驻中介机构293家、服务事项813项。同时,平潭大力推进招投标监管方式改革,夯实项目业主责任,实施“评定分离”和全程电子化招投标、异地远程评标,最大限度防止围标、串标行为,着力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闫旭)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