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四优先”关爱机制,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近年来,地处秦岭腹地的略阳县把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工程来抓,构建“物质上优先资助、生活上优先帮助、学习上优先辅导、活动中优先安排”关爱机制,保障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5月29日《工人日报》)
陕西省略阳县构建“四优先”关爱机制,并把关爱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工程来抓,这虽不是真金白银,但胜似真金白银,是实实在在的关爱举措。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四优先”关爱机制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关爱常态。
《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近日在北京发布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697万名农村留守儿童,较2016年减少205万人,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留守儿童和农民工一样,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诸多调查研究表明,“留守”不仅意味着幸福缺失、成长受限,往往还意味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譬如自闭孤僻、逆反冲动、迷茫偏激等。曾有专家估算,留守儿童中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心理问题者,将近八成。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不单单是一个个数字,更是骨肉分离、亲情缺失、父母养育和教育缺位下,一个个未成年人的成长悲剧。
“留守儿童”问题背后是中国农民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后遗症。 我国每年有数千万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不可能把孩子全部带在身边上学。由于这些留守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顾孩子的农村老人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难以从体力、智力和德育上担负监管重任。这些“孤独的花朵”缺乏呵护和关爱,使他们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创伤,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往往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发生种种不幸。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这也意味着,国家治理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系统考虑和制度安排。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留守儿童不仅是家庭的财产,也是社会的财富,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让社会关爱的心与留守儿童近一点,孩子们才能健康的成长。
除了“四优先”关爱机制,在全社会,应尽快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孩子的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家庭、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关爱服务体系。要加强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鼓励社会创办“留守孩子”托管中心,为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孩子”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使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一方面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生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造条件。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之家”,撑起爱的天空,让“留守的天空不下雨”,让家的温暖常在。(德化县文明办 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