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经营困难 银行抽贷压贷被指“下雨收伞”

26.11.2014  19:48

本应雪中送炭,为何雪上加霜?——求解融资难系列述评之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银行与企业本是唇齿相依、荣损与共。然而,当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却呈现这样的局面:在不少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之时,银行业依然赚得“盆满钵溢”,甚至对一些企业抽贷压贷、以各种名义推高融资成本。

本应雪中送炭,为何雪上加霜?企业和银行各有哪些苦恼?银企“融通”桥梁难以搭建的原因何在?

企业困境:抽贷压贷雪上加霜

最近一家城商行把我们一笔3000万元的贷款收掉。理由是他们要压缩信贷规模,只能找有偿还能力的企业把能收的钱先收回去,这等于突然把正常经营企业的‘血’抽了出去,岂有此理!”从事制药行业的江苏鹏鹞集团董事长王春林很是生气。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随着不良贷款的抬头,一些银行出现了抽贷现象。部分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困难,无奈转向民间借贷等其他途径。

如果说抽贷压贷是在企业经营风险暴露下,银行为“自保”而采取的非常规行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已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常态。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56%的被调查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处于10%以上,其中有18%的企业融资利率在16%以上。

不少企业反映,银行贷款时要求企业承担各种担保费、保证金、抵押金、贴现费等,层层加码,推高了融资成本。成都好维家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维国说,200万元的贷款,实际拿到手只有160万元。表面上是基准利率上浮20%,但综合成本算下来达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