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怒斥政府 抱怨政府保障房建的太少

28.07.2014  20:34

在7月16日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4届年会上,任志强和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展开“对战”。有地产业内人士抱怨,朋友圈被任志强刷屏了。

会议间隙,记者们仍旧惯性将房价、市场走势等问题抛向任志强。但任志强更想指出的是,以非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危害更大。

今年楼市为什么下滑?任志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要原因是受个贷政策影响,一部分需求被挤出。贷款优惠利率取消,购房成本大增。现在的利率上涨了20%左右,即使开发商将100万的房屋降到90万,买房的人还要支付110万,购房者没有少付一分钱,开发商的降价都变成了银行的利润。很多本来有能力买房的边缘群体不再具备支付能力。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保障性住房产生的挤出效应。自2011年以来,全国已完成960万套保障房,已投入棚改资金2万多亿元。“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加上1200万套棚户区改造,是4800万套。任志强认为,在5年之内,如果每年有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一定会对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但“住房双轨制”对市场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1998年,推行住房市场化时,忽视了保障房建设。2007年到2009年又过度补偿,导致保障性住房也具有财产权。“政府应保障居住权利,这与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不冲突,但不应赋予其财产权利。”任志强说。

任志强指出,中国的市场化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政府总把手伸到别人的口袋里,不是用税收的预算支持民生(医疗、教育、社保、住房),而是将政府的责任推给市场。以自住房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福利。“保障性住房本应该是一些买不起房屋的人享受的福利,却沦为一种交易,可以发财的交易。”任志强指出。

任志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地方政府是保障房的最大受益者,而不是普罗大众。他以北京市的自住房为例分析,政府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获得收益。首先是地价款,其次是保障性住房的数量(企业需要增加保障房建设数量来竞得地块),再次是政府要抽得自住房总销售额30%的收益。

参与其中的房地产企业也获得了好处。他们可以通过摇号和拍卖预先预售将保障性住房的资金迅速收回来,还可以利用保障性住房发型债券。已经审批的债券,总量不少于8000亿元。任志强承认,他所在的华远也用这种方式发了债券。其结果是一部分开发商因此解决了现金流问题,同时还扩大了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