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使者“中国白”181件德化白瓷亮相国家博物馆
昨日上午10时,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106位当代德化陶瓷艺术家的181件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北2和北3展厅集中亮相。在随后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上,各路专家学者畅谈观点、激烈“论瓷”,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策展人王艺(右二)向观众介绍展览情况
106位大师181件作品
此次展览分为两个区域和主题,共展出106位德化陶瓷艺术家181件作品。第一个展厅为“云端高淼”,主要展示和宗教相关的观音、罗汉、力士 等瓷雕作品,表现宗教文化的圣洁和慈悲;第二个展厅为“人间万象”,展示帝王将相、窈窕淑女以及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兼顾创新型、写意和抽象的作品。 展览期间还特别展出部分出土的原始青瓷样本,让参观者感受德化悠久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
“美极了!”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驻地专员云鹤,带领目前在德化驻地创作的17个国家26位艺术家参观作品时这样称赞道。云鹤说,此次前来观展,机会非常难 得,可谓饱览了“中国白”的神奇,见证了“中国白”的辉煌。同时他表示,带大家参观学习,也是为了在大奖赛创作中更好地融合德化白瓷的优质材质和高超技 艺,博览中西,开创不一样的审美视野,形成自己的风格。
开幕式现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充分肯定了德化白瓷艺术的丰硕成果。他说,“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是国家博物馆与德化共同 精彩呈现的一次德化窑“中国白”艺术盛会,展览作品各具特色,有的注重传承古法,有的着意开拓创新,不仅有宗教人物雕塑,还有日用陈设摆件,题材广泛,造 型多样,无不展现出创作者灵敏的创作思维、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制瓷技艺。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数字艺术研究所所长王艺也认为,此次参展作品呈现多元化,包括传统佛造像、人物塑像等规仿严谨 的效古之作,也包括日用陈设摆饰等自出机杼的清韵新品。众多陶瓷艺术家努力汲取古代先贤之精华,并与当代艺术语言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和个人风 格,体现了当代陶瓷艺术的价值追求。
专家论瓷献言“中国白”
当天,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郑国珍主持召开了《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学术研讨会,众多陶瓷界、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的领导专家和德化大师代表围绕德化辽田尖窑址发掘考古的价值与意义、德化瓷烧制技艺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专家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研究员陈建中在会上介绍了辽田尖山夏商原始瓷古窑址发掘情况。他说,考古界先后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11月对 古窑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8座窑炉遗迹。该窑址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它的发现将泉州的陶瓷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挖掘该窑址 时,清理出多座龙窑遗迹,它们大多结构完整,个别窑炉遗迹保存相对较好,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原始瓷标本,这对于研究我国夏、商代原始瓷窑炉的结构形态、窑 业技术及原始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陈建中的发言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表示:“德化作为世界瓷都,从3700多年前德化辽田尖窑址出土的原始瓷片就可看出,德化的陶瓷文化历史沉淀很深,该窑址的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研究员吕成龙说,他到德化很多次,每次去都让人觉得日新月异,德化重视陶瓷文化的交流,各种活动的举办对弘扬和推动德化陶瓷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对于德化陶瓷如何创新发展,专家们也纷纷建言献策。比如建议德化要立足当地优势特色,结合制瓷历史文化和根基,在“白”和“雕塑”上下 工夫,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文化内涵的代表作品;还有建议德化陶瓷作品创作要从题材和造型上入手,做出“德化白”自己的味道,根据收藏市场需求,搭建平台 策划营销。(通讯员 王双季 李宏图 黄谷莹 记者 陈小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