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神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06.07.2020  16:13

  湖北省松滋市姜家岭村,村民们"不比做屋,只比读书"。全村仅282户1058人,这些年考出了11个博士、32个硕士、108个本科生,被称为"荆州博士第一村"。(2020年7月2日,光明日报、新华网)

  好乡风不是虚的,在漫长农耕文明中形成的耕读之风,曾赋予很多地方不凡的精神气质。姜家岭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家户户都以子女金榜题名、学业有成为荣,他们比的不是物质拥有的多寡,而是一种"晴耕雨读"的精气神。

  贫困原因有很多,但以往的扶贫重点大多放在消除收入贫困方面,忽视了人类贫困尤其是知识贫困问题的长远性。其实,精神的贫瘠,更容易导致脱贫后返贫,边减贫边返贫,脱贫质量低,脱贫不可持续等问题。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乡村振兴需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去,而不是只靠企业生产,群众坐等年底分红提高其收入,这种扶贫模式不可取。只有村民主动参与进去,脱贫积极性才能提高,才能保证脱贫效果。

  培育文明好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产力。俗话说,知识决定命运,姜家岭村就是个实例,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优化居民的知识结构,提高居民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扶贫,其实这是一个"造血"的过程。知识扶贫的广泛性解决了经济扶贫不能解决的社会资源、思想观念、文化上的贫瘠和匮乏;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自觉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同时,把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科学、不文明的消费观念蚕食农户的思想,从根源上进行扭转。

  "晴耕雨读"既可学做人,也可学谋生。"现在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生态村、文明村",这说明,移风易俗是慢慢积累而成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还在于后天培育。把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传到村民心中,潜移默化,再硬的心,也会"日久生情"。当攀比之风遏制住了,以提倡勤俭节约、创业奋斗为荣的乡风文明随之蔚然成风。

  "精神脱贫"脱的是一种精神面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持久发展,不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物质脱贫,还要高度重视精神脱贫。只有每个贫困户鼓起干劲儿加油干,不坐吃山空,只等接济,脱贫攻坚道路才有内生动力。知识层次决定认识高度,要让贫困人口以责任意识主动作为,深刻认识靠双手致富最终受益人是自己,以高度的责任感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乡村振兴才有后续的一系列发展的可能。

  以精神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把良好风尚立起来,把知识输进大脑,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鼓足干劲,自觉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必将不断提高。(鼓楼文明办报送 望舒)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