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制度”促进文明习惯“软着陆”

02.06.2020  12:41

  6月1日起,《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北京市各区将组织开展“学《条例》、守规范、促文明”主题活动。《条例》全文共六章六十三条,在治理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的同时,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好习惯均被纳入《条例》。

  文明行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城市特色。文明习惯的养成、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首都为文明行为立法,是直面超大城市治理的难点痛点,体现首都担当,在政治定位、历史传统、人文背景、民俗风情等实际状况的综合考量下,以法律“硬制度”促进市民文明习惯“软着陆”,顺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何要给文明标准设置一道硬性规定?多年前,有这么一个现象或可解答。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不久,人们在香港不敢乱丢垃圾,因为一旦抓获处罚非常严厉。到了深圳就无所顾忌,因为在这里顶多收获一些“白眼”。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如何,不是温情脉脉的宣传教育就解决。除了自我修养,还须有严格的法律规范,否则,愿望再好,也只能是热热闹闹宣传造势,结果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时间一长,一切照旧,人们甚至连具体的文明规范内容都抛之脑后。

  要想让《条例》真正落实下去,贯彻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需要更严格的执法手段相配合。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全覆盖监督、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监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加强法律知识和执法技能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执法队伍。要细化执法标准,明确执法程序,进一步整合资源、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不难看出,要想立法纠正任何一种积习难改的不文明行为,是需要付出高昂的执法成本,确保“文明条例”执法力度不减,让不文明行为通过立法、执法基本纠正,才有可能实现。

  北京并非最早通过立法来促进文明的城市,但毫无疑问,作为首善之都,这部新法的施行,无疑有着极不寻常的重要意义。《条例》侧重发挥立法引领和价值传导作用,通过鲜明价值导向、树立文明标尺,引导公民崇德向善,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它不仅对普通公众的日常行为养成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标志着城市文明建设工作已经全面迈向法治化轨道

  《条例》的“软着陆”,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支持与配合。文明,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请认真学习践行文明条例,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鼓楼文明办报送 作者:望舒)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