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托底“再使风俗淳”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我们阐释了“礼”的真义。正所谓,诚于心,形于外,真正的民俗应当回归它承载的文化和精神的本源,而不是物质追求。
崇尚礼仪、重视人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交往的公序良俗。古有“凤凰于飞,琴瑟和同”,如今不少婚礼却成为比拼面子、较量财力的舞台,水涨船高的聘礼、嫁妆使得很多年轻一代及其家庭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家有喜事,适当邀请亲朋好友同贺,本无可厚非;操办丧事,共同祭奠表达一下哀思,亦人之常情。但一些人大操大办、攀比炫富,把纯洁的礼尚往来变成了扭曲的“人情消费”,已经超出正常范畴。
这样的不正之风,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传播的却是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气息,这正是移风易俗的紧迫性。
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就是要帮助群众厘清移风易俗与传统文化的界限,这种改变不是把“人之常情”的根全部去掉,而是要积极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的好东西要“留风守俗”,甚至“寻风觅俗”。这其中,既要慧眼识别,又要破旧立新,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不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让群众真正理解接受、传承发扬。
移风易俗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只有依靠优良传统文化的润化、滋养,才能坚守和持久。“再使风俗淳”,这是诗人杜甫对理想社会的期盼,也是如今全社会树立文明乡风、建设良好风尚的生动实践。要破除陈规陋习和不良习俗,就要做大量扎实有效、细而又细的工作,要采取一些有力度、有温度的办法措施。比如,组织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推行家风家训共育,让传统文化浸润文明乡风,推进移风易俗活动在基层深入扎实开展。同时,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移风易俗主题公园、主题广场、文化墙、文化长廊等,设立文明乡风红黑榜,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乡贤馆,让群众就近体验文明风尚。
相信经过移风易俗之后的传统文化,定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升华。也相信,在良好的党风政风引领之下,广大群众将逐步树立起文明节俭的婚恋观和孝老爱亲的亲情观,不断提升践行移风易俗的自觉性,社风民风将持续向善向上。(长乐区委文明办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