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以创建谱写福建民族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据中国民族报7月24日讯:民族乡村是我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民族乡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期。长期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福建民族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以创建聚合力,建立挂钩帮扶机制,强化民族乡村振兴的硬保障
实现民族乡村振兴,需要集中多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会,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做好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12年起,福建省政府明确每年省财政和有关县(市、区)、省直单位共同出资不少于400万元帮扶一个民族乡。
同时,福建省各市、县(区)统筹推进,进一步将挂钩帮扶政策延伸到全省19个民族乡以外的432个民族村。各挂钩帮扶单位发挥各自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资金帮扶、项目帮扶和结对挂钩帮扶, 以产业带经济,以精准铸精品,着力提升各民族乡“造血”功能,为全省民族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挂钩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4.1亿元,扶持项目609个,拉动社会资金投入17.6亿元,为民族乡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17年,福建全省19个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80.5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以创建谋福祉,落细精准扶贫措施,牵住民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民族乡村振兴最重要也是最紧迫的战役。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持续聚焦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把有限的民族专项资金和项目放在民族乡村扶志和扶智上,以求达到灶小火旺、旺出团结的效果。
每个少数民族贫困村确定1个省直或中央驻闽单位进行挂钩帮扶,选派1名党员干部驻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每年给予20万元捆绑资金扶持,这些措施极大改变了少数民族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对有贷款意愿、有发展项目、有资金需求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扶持力度,2017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765万元,扶持1572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生产。
根据少数民族贫困户的特点和培训需求,组织实施茶叶种植、畲医畲药培训等“雨露计划”。据统计,2017年培训少数民族贫困户1922户,全省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下的民族村,已经从原来的38个下降到10个,4886人实现脱贫。此外,积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9个高山族聚居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以创建树典型,推进特色村寨建设,打造民族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福建的民族乡村大多依山傍水,自然生态优势明显。福建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以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民居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分3批推进9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投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881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行业和社会资金共3.3亿元,共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8年来,共有42个民族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特色古民居、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村容村貌也发生明显变化。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文化、农业和旅游三者融合发展,真正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成为民族乡村振兴的典型。比如,福安市溪塔村发展刺葡萄、水蜜桃种植,年产值达100多万元,2016年实现人均收入20357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村”“小康村”。
以创建带乡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焕发民族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福建省牵头举办了“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等文体活动,全省各地民族乡村每年都组织开展“三月三”传统畲歌会、“九月九”比武节等畲族传统节庆活动,展演“畲族婚嫁”“起云楼”等畲族特色传统节目,用少数民族文化因子浸润乡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同时,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作用。宁德市颁布实施《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积极开展抢救、保护和发展畲族文化工作,并将少数民族家风家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整理出版《孝母规》《教子规》等畲族家训家规,以好的家风涵养乡风、民风。漳州市成立蓝氏畲族文化研究会,建设闽台畲族博物馆,举办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乡镇交流会、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茶产业交流会,在推动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交往中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重塑乡村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发布时间/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版次/第02版·新闻·要闻;供稿/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编辑/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