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郑家建三答“两岸合编教材”之惑

28.05.2020  20:06

   (两会访谈)全国人大代表郑家建三答“两岸合编教材”之惑

  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团队启动两岸合编教材工程。6年间,这套面向台湾高中一到三年级共6册的教材,总字数已超过千万字,在台湾20多所中学试教,备受两岸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郑家建就这套两岸合编教材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专访,回应外界关注的三个问题。

  谈及初衷和缘起,郑家建告诉记者,数年前,他因工作时常往来两岸,接触台湾中学师生,与学界同行都敏锐觉察到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潜在变化。“学界归因于教材中一些篇章减少,解读方式发生变化。”郑家建回忆说,当时台湾课纲调整,具体如古文入选科目比例减少,“这个趋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从业30余年的郑家建十分担忧。他说,两岸隔着一道浅浅海峡,两岸认同最重要的是心灵契合,“最根本性的、长久的精神文化交流,应该是话语性的,这需要多样载体,我们共同的母语文化就是其中两岸共荣的最好载体”。

  郑家建团队有丰富的编写教材经验,与台湾多位有识之士达成共识,开展合作。他们精选两岸共通的古今名篇,包括《师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出师表》和《赤壁赋》等,近现代部分则选用了鲁迅的《孔乙己》、徐志摩《再别康桥》、郁达夫《故都的秋》和余光中《等你,在雨中》等。

  郑家建说,两岸合编教材融合大陆之重视文本解读、台湾之资料丰富等优点。两岸教授孜孜不倦,一个细节求诸大量资料,用汗牛充栋形容也不为过。

  谈及岛内杂音,郑家建直言,“只做对的事”。郑家建是鲁迅研究学者,对鲁迅走进台湾课堂,他认为“很有必要”。

  “鲁迅在两岸青少年间,应该是一个共同被接受的形象。”郑家建说,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鲁迅对民族新生、走出一条新路,表达出强烈的情怀,这是两岸青少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有的共同认知。

  “当今天面向未来,我们的民族要走向更非凡的未来,我们就要做更多的自身反省和改革。”郑家建说,鲁迅的人格感召力、伟大的民族情怀,对青少年精神修养是重要的精神资源,“两岸青少年要看到民族自身的生命力、民族文化所蕴含的强大韧性和精神力量”。

  谈及教材推广,郑家建坦言,这套教材虽未进入台湾联考视野,但相信会有机会成为试用教材。目前正在组织编写更多教辅内容,并开展一系列教辅推广活动,收集试用信息。

  此次全国两会,郑家建就此建议,大力开发推广一系列的文化读物等“精神产品”,“需要两岸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创新,进而形成合力”。

  如今,这套教材已走进台湾20余所中学。两岸名师分别在闽台几所中学,以同课异构教学方式试教部分篇目。(记者 林春茵)

【责任编辑: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