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客扫墓”也可寄哀思

03.04.2017  01:33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又是一年清明将至,国人如何寄托对故人的哀思?记者发现,从“苹果手机”等新潮祭品的热销,到网上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扫墓”的兴起,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互联网日益深入生活,国人选择的祭扫用品和扫墓方式也与时俱进,悄然发生着变化。(4月1日中国新闻网)

  对“代客扫墓”反对者众多,认为通过经济杠杆请毫无血缘之人前往先人的墓前表达哀思,此种方式偏于商业化,缺乏真情实感,没有诚意,流于形式。

  事实上,在人员流动日渐频繁、越来越多人成为异乡客的当下,无法归乡扫墓,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大部分人提倡网上祭祀、文明祭祀,但传统的由活着的人“亲近”先人的墓,无论是献上花还是贡品,这种方式依然是扫墓的主流。

  应该看到,清明节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对于先人表达出来的都是哀思之情。扫墓顾名思义,最原始的状态就是在有人到墓前进行清扫,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程度越高,大部分已故之人会被安葬在公墓或有人看守的坟山地带,清扫之事似乎有人为之。逐渐地,扫墓也就演变成看望、寄托思念的一种思维空间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的先人墓并非葬在公墓地带,大部分还是散落在乡村、山野。一年一次的扫祭不仅仅代表着仍然活着的亲人的哀思,更多的是通过这难得的时间点,为先人的坟墓进行清理、打扫,堆新土、放贡品,保持坟墓的完好状态。

  年年墓前年年新,表达的是最古老的传统和情感。就拿当下的农村来说,已非昔日可比,大部分人迁到城里生活或正在城里拼搏,任何传统节日的到来,其实就是乡村对于他们的呼唤,特别是在清明这个时刻,如果哪家坟头没有堆上新土,哪家坟头没有添上新纸,则会被乡里乡亲看成不忠不孝。

  不可否认,网上祭祀、远程祭祀这种方式低碳环保,值得推广,但也并非意味着请人前往实地扫墓就显得过于形式化、没有诚意。

  “代客扫墓”就好比“家书抵万金”,自己无法亲临,托个人上上坟,一则传递一下亲人对故人的问候,二则拢拢坟头的新土,除除坟上的清草,让坟墓有“动过”的痕迹,不至于让故人坟墓一年无人理会。这种方式,与当下提倡的网上祭祀、远程祭祀有何异?同样表达出来的都是对已故亲人的哀思。(泉州市委文明办 谢晓刚)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