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和生理层面看明星吸毒

19.08.2014  12:14

灵感的来源应是在长期的工作积累和辛勤付出中,毒品被包装成了“灵感来源”的外衣,其实是一种心理幻觉。

北京警方有条不紊的扫毒行动让近来的娱乐圈震动不小。对“明星吸毒现象”的评论,批评公众人物起了坏榜样是其一,也不应忽略吸毒首先是生理及心理的问题。对明星吸毒的讨论,回归生理及心理的逻辑起点,才能使禁毒教育真正走进明星的心中,也才能使旁观者不履覆辙。

有的艺人沾染毒品,是出于生理性需要。比如,减肥。对普通人而言,减肥可以是个长期目标或只说不做的目标,对艺人而言,身材却是饭碗。再如,宁财神称,他拿毒品当药,是想治疗长期写作疲劳激发的神经性呕吐。还有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通过毒品缓解,比揉按足三里更加立竿见影。

相比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更加刚性——这也可从心理上的戒毒治疗更难看出来。毕竟生理治疗有许多替代性方案,这就使得生理理由更像借口。

使用影响到精神的药物,如兴奋剂、致幻剂,会产生某些特殊的体验,在创作者看来,这种致幻效果带来的创造性幻觉,落实在作品中可被称之为“灵感”。激发灵感可能是明星们吸食毒品最耳熟能详的理由,从感受上来说,毒品被注入血液的那一刻,可能是“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为了寻求灵感,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甚至科学家都在寻找怪诞甚至残忍的方式,比如,想用射钉枪来改变大脑沟回。然而,因吸食毒品产生的“灵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创造力的来源,灵感的来源应是在长期的工作积累和辛勤付出中,毒品被包装成了“灵感来源”的外衣,其实是一种心理幻觉。

毒品古来有之,过去,人们在对毒品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认为这种东西不是很坏。吸毒者往往不自觉以此为安慰,然而现代社会毒品的毒性较之以往增强,我们常说“吸毒成瘾”,毒品会替代我们大脑原本具备的自我产生快乐和兴奋的能力,一旦自然功能被破坏后,就必须依赖毒品。

近期被曝光的吸毒明星以演员居多,演员吸毒若非寻求刺激的话,与演艺圈子的人际交友环境氛围也有很大关系。明星的第一口毒,往往出于社交需要,他们需要显得合群,他们需要迎合前辈,甚至他们要主动套上这演艺公司抛来的枷锁,以此表示从此唯命是从。若没人“传帮带”,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毒为何物。

圈子就是拥有塑造一个人的力量,尽管它是外因,却让打算混圈子的人甘愿自染。圈子生态不可小觑,不可认为这个外因不如内因重要。

言及至此,如果我们仅仅出于好奇,认为明星吸毒是在诡辩,认为不值一听,那就损失了最有价值的治疗方案。吸毒是一种病,就像肺病、发烧一样,技术的治疗与道德的批判同样重要。你不能命令一个流鼻涕的病人不要流了,而要找到他的病因,喂退烧药。

延伸阅读

事实说:放开毒品管制是否更有利于控毒?

近期,明星吸毒接连被曝光,除了主流禁毒声音,另一种声音则主张毒品合法化,难道常识错了?毒品合法化这一议题,国外研究时间较长且深入,但在中国却还是空白。

今日话题:李代沫涉嫌毒品犯罪很“稀奇

今年3月17日,李代沫被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批捕。李代沫本人曾称自己不知道容留他人吸毒是犯罪行为。这不奇怪,稀奇的是他是近年来公开资料可查的第一个涉嫌此罪的明星。这很稀奇,也有大问题。而房祖名是公开资料可查的第二个涉嫌此罪的明星。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