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语中领悟党的执政之道
9日晚,央视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本期节目围绕“仁政”展开,从“重民生、兴民得、得民心”三个独特视角深层次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引用的古典名言,节目一经播出,就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生涯,无论是在梁家河的田间地头,还是在全球各地的演讲台,他总能在讲话中、文章里巧妙地引用古典名言,使其语言、文字别有风味,也使得听者爱听,读者爱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方面在于他知识渊博,善于用典;另一方面在于他引用的古典名言中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执政之道、为政之要。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应从“平”语中领悟党的执政之道。
重民生,坚持为民办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代典籍“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利民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原则,而利民就是“为民办事”。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无论是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的伟大创举,还是反腐倡廉、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革命,都是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利民”绝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话、套话,而是要付出行动的伟大实践。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民办事,让政策落实没有“温差”,让百姓生活远离疾苦,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兴民德,坚持教民以德。当下,中国在国际上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大国责任,世界期待中国声音,更需要中国方案。“道不远人,德必有邻”。见兴民德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要求,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古人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来培训良好民风、民德。如今我国立足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新时代教民以德的具体表现。养小德可以成大德,养大德方可成大业。古人“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更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到严私德、明大德、守公德。
得民心,坚持民本思想。“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故事并不鲜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产党人深谙其道,并以史为鉴,翻开中国共产党90余年奋斗史,不难得知正是群众基础,“人民”二字,造就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广大党员唯有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才能使我们党获得深厚的土壤和不竭的动力。
心无百姓莫为官。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更是国家的主人。新时代的广大党员要从“平”语中领悟党的执政之道,把智慧奉献于人民、力量根植于人民、情感融汇于人民,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泉州市文明办 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