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 从六个方面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

19.07.2015  13:53

编者:2015年7月17日上午,学诚法师在法门寺第三届本科班毕业典礼上作了关于”从六个方面来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开示,内容如下:

法门寺佛学院,是我们西北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汉传佛教学院。他的位置以及意义都非常的重要,也非常特殊。尤其是办在法门寺里头,也以法门寺冠名——法门寺佛学院,它虽然是陕西省佛教协会主办,但是是以法门寺佛学院冠名。法门寺供奉佛指舍利举世无双,由此可见,法门寺佛学院无论是从佛学院本身的,它的学院的校名,以及它所处的寺院,以及它所在的地理位置,都是非常的特殊,非常的重要。
四月份,中国佛教协会召开了第九次的全国代表的会议,号召全国佛教界要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正信正行,引导广大佛教四众弟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具体来讲就是六个建设:第一个建设是信仰建设,第二个建设是道风建设,第三个是人才建设,第四个是组织建设,第五个是教制建设,第六个是文化建设。

一、信仰建设是核心

为什么讲信仰建设是核心?因为佛教徒不同于非佛教徒,或者说不同于不信宗教人的区别就在于信教。信基督教的人,他有基督教的信仰;信道教的人,他有道教的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他有伊斯兰教的信仰;那么,信佛教的人,他有佛教的信仰……信仰不同,这些人就形成了人群。
那我们佛教的信仰,它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佛法僧三宝,是我们信仰的核心。我们要信仰三宝、皈依三宝,信佛、信法、信僧。佛,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庙里面的佛像,像大雄宝殿,都供释迦摩尼佛,这是为了纪念佛陀。那么佛陀所说的法——经典《大藏经》它能够留存下来,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法体现佛陀的思想,体现佛陀的精神。所以我们说“向法即向佛”,这是很重要的。
那么僧呢,就是我们根据这些藏经,根据这些佛法来实践的这些出家人,所以我们读佛学院也好,佛学院毕业走出校门也好,这个信仰就非常的关键。因为只有共同的信仰,大家才有办法讨论,才有办法沟通,才能够很好的相处,相安无事。如果说信仰不同,这个人信这个教,那个人信那个教,这个思想差距很大,甚至思想的认识相反,那要相处、要共住就非常困难。
反过来说,有些人信仰比较坚定,有些人信仰经常会有动摇,有些人信仰比较深,有些人信仰比较浅,这是有可能的,并且可能性是很大,在很多地方,很多庙,很多佛学院里头也是存在的。所以需要加强核心的建设,就是信仰的建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我们佛教的信仰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受到影响,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信仰方面的建设。
那么也有可能,我们虽然出家了,受戒了,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可能跟我们的信仰没什么关系,可能追求的还是世间上面的名闻利养,世间上面的一些成绩和成功,跟我们的解脱道,跟我们这些菩提道,跟我们做祖成佛,可能会越来越远。那我们的信仰就会有问题的。
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崇高的信仰,有个佛教的信仰,所以,我们能够在世间上面克服种种的困难,有这种愿力、有这种行动力,来把饶益有情的事都能够作为成佛做祖的资粮,那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有了坚定的信仰,你内心当中才真正有菩提根、菩提道、菩提的善法。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内心是很脆弱的,是不堪重负的,是面对逆境的时候,是不容易过得去的,所以信仰建设是核心。

二、道风建设是根本

道风是什么呢?就是学修的一种风气,一种氛围。那我们一个学院也好,一个寺院也好,里头的出家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是不是从学修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我们每天看的书,听的这些音带,是不是跟佛法相应,或者说我们每天学修的时间有多少,也很重要。
那如果我们出家人不读经、不学经、不讲经、不弘法,那这个经典就会越来越陌生。那如果我们到一个庙里头去,一个出家人,都坐在房间里面看经,都在读经,都在诵经,都在抄经,自然而然,这样的庙就很好管理。
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出家人在庙里面,他不是做这些跟学和修有关的事情,那你可能每天都在攀缘。上午找这个法师讲话,下午找那个居士讲话,都是谈一些寺庙、社会上面的是非、八卦新闻。那你这个庙里面的道风怎么能够做得好呢?不可能的。那这样的话,人都放逸、散乱……,慢慢的人的心就散掉了,这庙就不好管理,就没有要求、自我约束、自我努力、自我进步的,这样的愿心在自己身上。
那么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也就是说,我们佛学院也好,寺院里也好,要把学习和修行的内容作为我们日常僧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当中来安排。
我们早晚功课、坐香、过堂、诵戒、布施,同时还要学经、学法、听经,这很重要,不可缺少。实际上,这些内容在《工作报告》(《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也有很多的表述,有很好的表述。

三、人才建设是关键

我们要做什么事,就需要什么人才,它才能够做得好。我们需要外语人才,需要跟外国人打交道,那就需要外语人才。跟俄国人打交道,讲俄语人才;跟日本人打交道,要日语人才;跟韩国人打交道,需要韩语人才;需要跟美国人打交道,要英语的人才……。
一个人,会讲日语、会讲俄语……,但如果说,不讲韩语、不会讲英语的话,那你对韩国人、美国人就没有办法。
反过来,你只有对这个国家的人,他所使用的语言,那么你会了,就能够沟通、就能够交流。
那同样如此,我们要做一个佛教的事业,佛教的事业需要非常多的人才来支撑。我们弘法的人才,管理的人才,对外交流的人才,学术研究的人才,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才,以及我们做组织工作的人才……都是需要的,并且都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人的水平、对人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不仅仅说你想做你就能够,你就可以去做,你就有能力做到的。
那首先是对我们的能力,对我们的水平,对我们的知识的结构,对我们专业的造诣,本身都是需要很高的考验。在社会上面要找一个工作,先要考核,你的能力俱足不俱足?先要去实习,你会不会干这个工作?
那因为我们出家、学佛以后,我们的话讲得很大,你要普渡众生,要成佛,一切志士。但是你真正去做具体工作的时候,你做不来、不会做、不愿意做、做得有头无尾、做得不认真不负责任,遇到困难以后,就躲、就退缩,那些都是不对的。没有一种责任心,或者说责任心不够,工作能力不够,缺少工作方法,不懂得怎么跟人家沟通、配合、协调。
这个佛教的人才,他需要懂佛法,也需要懂世间法。需要在胜义谛方面有体会,在俗谛方面也要有成就。佛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世间法,一个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尤其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整个是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来成就佛法的。小乘的佛教它灰身泯智,它追求的这种解脱,它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少思少恼。大乘佛教不是这么回事,要广泛接触众生,所以对我们这个人才的要求是很多高的。
我们会讲佛教的语言词汇,不等于说我们的思想境界就达到了,不等于说我们的能力就达到了。往往我们的境界可能跟我们说的调门相去甚远,我们的工作能力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我们出家人必须要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否则的话,很有可能我们社会面上说“高分低能”,也有可能说,你是“高智”也有可能是“低能”。所以我们的能力跟我们的学识,一定同样要进步。
你这个佛学院毕业,我们拿了一个文凭,本科毕业了,可能你回到庙里边,可能你的文凭最高,但是你真正管理庙的话,不一定是内行,不一定能够坚持,不一定能够吃苦耐劳。
所以回到各个寺庙,或者是留在我们陕西服务,都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认识,否则的话,你毕业出去是很难跟人家相处,这些问题在很多佛学院的毕业生身上都发生过,这个人才的建设。

四、组织建设是保证

那我们佛教协会是一个组织,佛学院也是一个组织,那么,寺院虽然是宗教活动场所,但是实际上它有很多人,很多的信众,它也是一个组织。
一个组织跟一个人,它是有区别的。你一个人的话,它就比较简单。比如,你喜欢喝矿泉水就可以,或者说你喜欢喝茶水就可以。或者说你不喜欢吃酱油,或者说你不喜欢吃什么……你自己都可以。
但是,一个组织就不一样了。你不能说,你不喜欢吃酱油,这个庙里边都不能吃酱油;或者说,你不喜欢喝茶,你就规定,大家都不能喝茶,这是不可能的。
在一个组织里头,可能有些人就喜欢喝茶,有些人就喜欢喝水,有些人就喜欢喝可乐……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也是在我们戒律、清规的范围内,都是允许的。
我们就要考虑说,怎么来指引不同需求的人、不同根性的人、不同爱好的人。
在我们庙里头,比如说,有些人岁数大,有些人年轻;有些人就喜欢饭菜要吃得软一点,有些人就喜欢吃得硬一点;有些人就喜欢喝粥;有些人就喜欢吃米饭;有些人就喜欢吃面条……都是有的。有这种情况,在各个庙都会遇到的。
那么,作为一个组织里面的负责人,就是能不能尽最大的可能性来满足大家的一个合理的需求,这是很重要的。可能有些需求,你认为说,自己不一定喜欢。或者说可能有一小部分人喜欢。
在有些庙里头,电风扇也好,空调也好,有些人就不喜欢,他就讲你把它关掉。所以当这个领导,它是很难当。有些人他就怕风,有些人他就怕空调。那么,你做当家也好,做主持也好,做教务长也好,你怎么来处理这些问题?或者你怎么给大家做好解释工作?这就是很大的一个考验。不能说,你要开20℃、25℃,否则的话你就不对,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
所以说做这个组织工作,完完全全都是为大家服务。工作做得越细致,越能够体现大家的一个需求,越容易得到大家的拥护。否则的话,是很难做的,组织的工作就非常难做。
尤其我们在寺庙、佛学院,本身出家人,他没有很多根本性的组织上面的保障。他想多发心一点,就多发心一点,少发心一点,就少发心一点,他想也可以不发心,想做就做,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很多庙都有这样子的一种现象。
那我们做好了,这个组织就会越来越好。所以,这个就需要去体谅我们寺庙里的每一个人,大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需求。这样子的话,这个庙,这个组织才能够做好,才能够管好。

五、教制建设是基础

教制建设就是制度。古代有清规、有戒律,现在有教制。昨天上午,国宗局还召开了国法与教规的座谈会,我也去参加了。
制度很关键,近代太虚大师搞了佛教改革,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知道,这个佛教问题在于制度。首先,我们有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然后,我们有没有照这个制度来实行,就变成很关键。
那么这个制度要完整、要细致。那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出家人手机上网,这些电脑,这些外出,包括跟居士的接触。包括我们庙里边受皈依等等。这些在庙里头都需要有很好的规定,并且大家都遵照,要去落实。
那如果说,现在这个通信、信息发达,互联网发达。那么庙里边的出家众,包括佛学院的学僧、老师,他可能没有任何的一个规定,或者规定方面也不遵照着去做,这些出家人就全面跟这个居士接触。那么这个就很麻烦,那个心就很难在僧团里边安住。
其实你不负责佛学院或者寺庙里面的管理工作,那么人家到庙里边来,这些善男信女,这些信众,他是属于常住的信众,这些信众,他是皈依三宝,他不是皈依哪一个人。担任庙里面的什么职务,他是替常住,替这些所有的出家人来处理这些僧团和居士事务的工作。
现在庙不好管理,因为大家都有手机,大家都跟居士去联系。每个人法师有一帮居士,每一帮居士他供养一个法师,所以他不需要靠庙里边给你发什么生活费,发什么单钱,他有供养。这样子庙就不好办,不好管。每一个庙都受到冲击。尤其我们出家时间长一点,有一定的佛学的素质,又能够讲几句佛法。最后,慢慢慢慢,这个出家的法师就脱离了僧团,他的心就不安住在常住,他就很难真正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用来安身办道、寺院管理,这个佛学院的发展,这样子也把自己耽误了。
所以,在佛学院里头,在常住里头,对这些现代设备的管理,以及对这个人员的接触,必须要非常的重视,要加强。你看台湾的佛教,都是非常严格,他每天信徒都很多,但是不会说像我们这边,一进庙,就好像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接触。这个你们回到各个佛学院,或者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佛学院,都应该要想办法,从这个源头方面来管理,这样的话,这个庙里头才能够安宁。
 
六、文化建设是纽带

文化建设是纽带,现在我们国家提倡“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也离不开文化。尤其我们这个丝绸之路,就是佛教之路。
一带一路涉及到世界上面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这也是我们国家发展大的战略,重新建构整个世界的一个秩序。在当今的世界,美国在整个世界秩序里他有很大的话语权,我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重新建立我们自己的一个世界的秩序,所以现在各个方面都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丝绸之路上玄奘大师所走过的路程,刚好就是丝绸之路,玄奘大师也都是和平、友好、文化,这方面的见证人,无论是中国印度日本,乃至亚洲、世界各国大家都是能够接受、都是认可的,所以我们佛教在这个时候也是发展到了非常有利的时期了,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我们在佛教的文化方面,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佛教徒可以去做一个很好的思考和探索,也都是有很多事去做了,那么中国佛教协会,我们成立了玄奘大师奖和玄奘大师的研究中心,今后也会在这方面形成课题,举办活动,昨天,李晓建局长谈到我们陕西省委,也有布置宗教局、省佛协来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我想以后法门寺佛学院和法门寺都应该要积极响应、积极参与,来发挥我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佛教徒义不容辞的一种责任。我们佛教只有跟整个时代、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才会有大的思路,才会有一个根本的发展方向,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六个方面说明佛教的自身建设。从我们佛学院本身来讲,我们应该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比如我们现在也有戒律,也有居士班,也有开大座,也有禅修。这个就是与现代的佛学院的,以及西方的教育模式跟我们传统很好的一个结合,这样也是很好,也是我们的一个特色,但是我们应该越办越有水平。越有水平的体现是是办学的质量越来越高,师资的阵容越来越强,佛学院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素质也越来越好,这个才叫着我们越办越有水平。从我们每个人本身来说,出家了,就要超越自我,实现无我,我们讲人无我、法无我,这个就很重要,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超越了自我,自我,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立了种种限制,自己很多想不开、想不明白、想不深透,最后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所以每一个人只有超越了自我,去实现无我,最后真正达到无我,就成佛了。在没有成佛之前,每个人都“有我”,这个我,就是《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讲无我相,也是谈无我,这个很重要。
我们在家的时候就是“小我”,出家了以后“割爱辞亲”,我们一个人慢慢变成了大我,每个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每个人都大我,大我也是不行的,从大我到无我,这是一种,如果是大我的话,处处会碰壁的。所以我们在一个组织中,一定要虚心、好学,跟佛法相结合,然后来超越自我,实现无我,那么这个才是我们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我们办法门之光的意趣。那么,我今天要讲的就这么多,以借机来供养我们毕业的同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