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正义获得感

20.01.2017  15:38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改革风起云涌,势如破竹。福建法院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大潮中紧跟中央部署,蹄疾步稳,破浪前行。

  从平潭综合实验区法院挂牌成立,服务保障平潭开放开发进入新的里程;到法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等四项改革全面推开,审判资源和办案效能进一步调整优化;再到率先在全国推行跨域立案改革,群众异地诉讼从“两地跑”到“一站了”……一系列“动奶酪”“ 啃硬骨头”的破冰之举,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公平正义的获得感。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新岚表示,全省法院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根本标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改革,努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以改革落实服务发展

  2016年7月29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平潭综合实验区人民法院暨自贸区法庭正式揭牌。

  从其诞生之日起,实验区法院就承载厚望。有媒体评论:“立足综合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双区叠加、双核驱动’的独特区位优势,平潭综合实验区人民法院将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为建成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2015年,福建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福建被确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获批建设,加上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多区叠加”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不仅是考量诉讼价值和法治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人民法院司法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一次“大考”。

  2016年新年伊始,福建高院部署“服务发展行动”。全省法院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和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常态化调研指导、联动化协调处置机制;

  ——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司法保护“福建样本”的升级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司法衔接,实现设区市生态环境审判庭全覆盖”,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七条经验之一;

  ——贯彻落实省政府与省高院召开第三次府院联席会议精神,建立重大金融案件集中管辖机制,在厦门、泉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法院设立金融案件审判庭、专门合议庭,妥善化解信贷风险。

  经济下行压力,让一些企业在寒潮中陷入“垂死挣扎”的境地。福建各地法院充分运用司法手段,完善破产审判机制,创新财产处置方式,规制逃废债行为,让困难企业“”茧重生。

  作为全省首例H股上市公司重整案、福建诺奇股份重整计划获泉州中院裁定批准,这意味着诺奇股份将复牌新生。

  据泉州中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案是国内首例H股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也是泉州第一例重整案。泉州中院从维护广大债权人的利益出发,根据管理人的申请,及时冻结13家出资人持有的非境外上市股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15.5亿债权、230多家债权人的各方利益。“此案的妥善处理,为泉州甚至福建省各地危困企业的重整处置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以改革激发办案潜能

  近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江舟在一份法律文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2009年就在一线办案的她明显感到,自从推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后,案件审判的内部审批环节减少了许多,审判责任真正落实到办案主体身上,离“我审案件我做主、我作裁判我负责”的目标更近了。

  审判权下放后,办案的内生动力被进一步激发。这得益于全省法院大刀阔斧地推进法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

  改革是一场触及利益的博弈。“要从全省法院现有的6000多名法官中遴选出一批高素质法官,这本身就是一场动自己‘奶酪’的硬仗。”福建高院司改办负责人介绍说。

  着眼于“定好额”“选好人”,经过前期员额测算、“考试+考核”的严格遴选程序,全省有3000多名具备较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法官脱颖而出,其中45岁以下的法官占了近半数。

  在完成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同时,全省法院进一步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一些法院在机构数字上做减法,在工作效能上做加法,推行办案组织扁平化管理;诸多入额后的院庭长更是从“幕后”走向“台前”,回归到一名普通法官的角色定位。据统计,去年1至11月,全省院庭长办案25.6万余件,占同期全省法院办案数近30%。

  新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中,审判委员会、院庭长和主审法官有了明确的权力边界和责任清单,领导干部“批条子”以及内部人员过问案情、干扰法官依法审判等行为被明文禁止。

  “制度的高压线竖起来,为官用权的底线划出来,这本身对我们也是一种保护。”谈及改革后的变化,很多基层法院院长吐露心声。

  有权必有责,权责相一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优秀人才向办案一线流动,审判权被进一步“解捆”“松绑”,办案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去年,福建法院审结各类案件64.5万余件,同比上升22.67%。各类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8.33%,一审当事人服判息诉的占87.77%,二审达到98.48%。

  以改革创造司法红利

  2016年12月21日,连城县人民法院将一起案件的庭审同步“”上网络,接受来自网民的集体“检阅”。

  而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2016“福建法院院长开庭周”庭审直播活动,同样引发150万网民的“围观”。全省40家法院官方微博由此“增粉”总计2.6万人。

  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呈现。

  全省法院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各地法院依托信息化手段,借力科技快速向“智慧法院”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司法红利惠及百姓。

  每一个审判法庭看得见,每一个人民法庭看得见,每一次诉讼服务看得见,每一个审判流程看得见,每一次执行过程看得见,每一次安防处突看得见,每一台警用车辆看得见,每一项公开民主看得见。独具福建特色的“八个看得见”,让一站式、全景化、智能型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办案办公等各项工作中。2016年10月11日,来自吉林、重庆、贵州7个代表团的24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福建,开启为期一周的代表视察活动。此间,代表们对福建省“智慧法院”建设赞誉有加。

  各地法院还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化,推进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庭审直播“四大公开平台”的优化升级,加快ITC自助服务终端、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掌上诉讼服务帮手等建设,拓展远程立案、语音查询、网上办案、在线服务等便民功能。群众掌上网上预约立案、旁听庭审、查阅信息变得触手可及,他们中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一站式”、智能化办理诉讼服务的便捷和高效。

  改革就是要让“数据多跑步、群众少辛苦”。伴随“智慧法院”建设的深度推进,福建信息化建设水平进入全国法院第一方阵。

  以改革破解司法难题

  信访难、执行难是司法领域群众关注的“老大难”。如何破解?群众关切、社会期盼。

  2016年春节刚过,福建法院迅速开展“两清积”即清理涉诉信访积案和执行积案专项活动,向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疾“亮剑”。

  全省法院瞄准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查等历史积弊,以“雷霆之势”掀起执行“风暴”。各地强化搜查、罚款、拘留、限制出境等民事强制措施的运用,加大依法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和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罪力度,严厉打击暴力抗法行为。一年来,共执结各类案件19.7万余件,同比上升72%;清理执行积案38万余件,执行标的额155亿元。

  与此同时,福建高院全面对接最高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进一步扩大 “点对点”司法查控系统,新增国土、房产等19个协执单位,撒下查控老赖存款、股权、房产等财产的“天网”。厦门、龙岩、南平等地相继建立执行联动和信用惩戒机制,扎紧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入住星级酒店被拒、开办新公司资格受限、子女不让上贵族学校……空前严厉的联合信用惩戒,让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迫于信用惩戒,全省有5.2万余名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了生效判决。

  作为全省法院解决涉诉信访难的“重头戏”,去年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在福建省试点推进。

  全省法院建立律师人才库和值班律师库,在诉讼服务中心或信访大厅设立律师值班岗,引导律师从职业视角、专业优势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量身”为信访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此举发挥了律师在促进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当事人在法律秩序内理性表达诉求。”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于宁杰告诉记者。

  一年来,各地选派的值班律师在全省法院接访信访群众2573人次,涉及案件1699件,参与诉前调解案件达2737件,其中调解成功1684件,成功率达61.53%。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