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从外交看中国道路

10.11.2014  08:26

中国外交道路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国外交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处于卯榫相合的关系,外交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面深入认识中国道路,既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层面来看,也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相统筹的角度、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来看。

中国外交的思想内涵

中国外交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中国领导人的外交和战略思想中。中国领导人的外交和战略思想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传统外交思想创造性转化基础上,依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围绕外交服务于民族复兴和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两条主线形成的一系列外交和战略思想。这些外交和战略思想既有原则性的,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等,也有阶段性的,如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理论、韬光养晦、和平发展理论、新型义利观等;既有国际秩序建设层面的,如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也有国家建设层面的,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外交战略和以新型义利观为指导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战略理念。

新中国外交道路的拓展始终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服务于国家建设、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目标,为国家发展争取和创造有利外部环境;二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与其他各国一起共同推动国际体系朝主权、民主、法治、公道的方向转型,建设文明和谐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两条主线始终并行不悖地贯穿在新中国外交发展道路上。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既不能以相互否定的思维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中国外交,也不应以主次轻重的思维理解两条主线在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

时代特征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外交主线内涵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和封锁,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我国在外交上准确把握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和非殖民化运动的世界大势,争取并获得了一大批新生国家对我国的支持。20世纪70年代末,民族解放和非殖民化运动不再是时代突出问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大势,我国内政和外交进行了大的调整,外交为国内经济建设争取了一个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将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两大问题的认识转化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尤其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以来,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体系改革和全球治理中,在国际秩序建设上提出不少有分量的中国方案。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中国外交是连贯和统一的,不是对立的,不应该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