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妇成立“山寨人民政府” 自己刻公章帮上访者办事

31.05.2014  14:39

  一个人的“假政府

  一起简单的养猪场土地纠纷,最后竟引发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其反映出的基层维权困境,令人深思

  本刊记者/王臣(发自河南邓州)

  只要到过河南省邓州市蒋庄村的人,就会打消对这里竟然会出现一个“山寨人民政府”的疑惑。尽管这个假政府是由一个仅小学毕业的农村家庭主妇成立的。

  它不只像模像样地生存了一年多时间,还对外发布红头文件,并且公开面向社会招聘公务员。

  “海新是我们的领头人。”5月初的一个中午,大雨如注,蒋庄村七八个妇女围坐在一起,还有些无法接受张海新已被刑拘这件事。后者即假邓州市人民政府的发起人。

  这里距离邓州市20公里,全村几千人口,多半外出打工,承担绝大部分村中劳动的,都是留守妇女,伺养牲畜、照顾老小、种地……她们多没上过几年学,最远也只去过邓州市,遇事没什么主意,许多道理心里明白,但要说出来,只会翻来覆去重复同样的话。

  能言善辩的张海新很难不脱颖而出。

  5年前,因为一起微小的土地维权事件,张海新一步步成为蒋庄村的维权领袖,因此,当她拿着一个金灿灿的公章通知大家“这是上面给我们的”,村民们对她“集体拥护”,并把她看成“大英雄”。

  谁也没想到,张海新最终会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被拘捕。

  从“张拍子”到“维权代表

  矮矮的,胖胖的,黑黑的,“一看就是农民”。村民们只能大致描述出46岁的张海新的样子。但他们对她说话的样子印象深刻:大嗓门、洪亮、令人振奋,夹杂着些脏字儿,相当“泼辣”“不好惹”。

  和村里大多数妇女一样,张海新的丈夫多年前就外出打工了,在深圳卖海鲜,一年回来两次。她带着三个儿女在家种地、养鸡。不过地不好种,鸡也没养活,张海新后来便在村路边开饭馆,卖些胡辣汤、烩面、窝子面等当地小吃。

  村里人都说她做饭好吃,人也热情。她常把自家果树结的果子分给邻居吃,还喜欢聊天,常常因为聊天忘了回家做饭。村里人因此都叫她“张拍子”——当地话,“拍话”即聊天的意思。更多村民喜欢张海新,是觉得她“敢顶撞权贵”“敢反抗”。

  当时,乡里村里干部常到张海新的饭馆吃饭,不付钱常“打白条”,几年下来欠了五六千块钱的饭钱。张海新去讨债,讨不来,又去村里告状,时任村支书吴振德回复:她有仨孩子,没交超生罚款,欠的饭钱就算抵消计生罚款。

  自此,张海新和村委会结下梁子,村里修路路过她家门口,她拦着工人不许动工,要求“先还饭钱再修路”。村民们也不觉得“张拍子”的个人行为阻碍了村子的发展,反而认为这是“有勇气有正气”。

  直到2007年,张海新的二女儿吴甜去邓州市区上学,张海新关了饭馆,搬家到了邓州市里陪女儿,才算告一段落。

  再和蒋庄村扯上关系,已是三年后。2009年4月,村里原来养猪用的8亩土地,被五组一吴姓村民拿来建房子。关于这块地的归属,三方一直争执不下,六组认为一直是本组的集体土地,只是借给村里养猪;村委则声称在这块地一直是村集体土地,现在给五组村民吴家建房;吴家则声明是村委欠债用这块地抵债。

  吴家挖地基开工那天,两组人各执一辞互骂,一边是吴家请的建筑工人,一边是清一色的“娘子军”。

  娘子军自知真打起来不是对手,“得找个人带咱们告状去”。这个带头告状的人选很快锁定在张海新身上,大家觉得她年轻、有文化、敢反抗,还住在城里面。

  张海新果然点头同意。告状第一天,张海新找来两辆卡车,载上几十名村妇,声势浩荡地去了乡政府。对方回复,“给解决,回去等吧”。

  但解决没有等到。村民们再去告状,就被拒之门外了。最初张罗告状的人渐渐泄了气,张海新却没放弃:“去邓州!去南阳,郑州!不行就去北京!

  “漂亮极了,像是毛主席像章

  18岁的吴甜觉得,自从母亲“被拉上这条船”,家里就全变了。

  初到邓州时,张海新带着三个孩子住在邓州市政府旁边一条胡同里,屋子虽然简陋,但还算整齐。张海新在胡同口支摊卖水果,生意还不赖。

  就在张海新准备再开个干果铺子时,村里人来求助了,刚刚做好干果铺招牌,从没挂起来过,就被搁在了墙边。

  自那以后,张海新就“变了一个人”:不再收拾屋子,不做家务,甚至连最拿手的饭菜都做得没了味。这间原本还算整洁的小屋,如今四处狼藉,隐隐散发着臭味。

  张海新似乎找到了某种使命感。她成了蒋庄村的大家长,不仅是养猪场的土地纠纷,村民们找她的任何事,她都有求必应。在外打工的村民被拖欠工资,她帮忙写材料;村里的孩子上学请她收留看管,她也一口答应,这间简陋的小屋里,最多一次挤了8个人——对维权事业的关心最终战胜了对儿女的关心。本来是为了让吴甜在城里上学才举家搬到市区,如今,为了照顾8岁的弟弟,吴甜不得不辍学了。

  有几次,张海新跟女儿抱怨,帮忙写过材料或者照顾孩子的村民,竟然在街上碰到她也不打招呼。“太没人情味了,以后不帮了。”张海新生气地说。可是,话说过了,气也就消了。

  张海新买来《公共基础知识》,从头学习“如何上访”。从2009年4月到2012年10月,3年里,张海新带着蒋庄村六组的村民反反复复去南阳、郑州甚至北京上访,不只如此,差旅、食宿,全都是张海新负担,村民们渐渐退出后,上访就成了张海新一个人的事。张海新用光了丈夫打工的钱,还欠了十几万元的饥荒(欠债)。

  吴甜说不清楚,这究竟是热心,还是逞强。但张海新的鞠躬尽瘁,换来了村民们的无限信任。“她特别无私,不可能骗我们。她是我们村的英雄!”村妇们说。

  三年多上访维权,张海新每周至少有3天在外奔波,余下的日子就窝在家里看书、写材料。但养猪场的事情始终毫无进展。

  张海新也并非毫无成果。那8亩地始终没有开工建房,村民们将此看作张海新的功劳。张海新也叮嘱村民,“不要跟他们硬碰硬,如果他们开工,立即告诉我,我去告状!”此外,原村支书吴振德曾被“查账”、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村民们认为也是张海新维权的胜利。

  但在吴甜看来,张海新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换来这种分庭抗礼的局面,实在算不得成功。在女儿的眼里,母亲的维权事业实在看不到尽头。

  直到有一天,张海新带回来一个“章子”。

  2012年10月,张海新从北京回来,兴奋地拿出一个章对儿女炫耀。“上面给了公章!”张海新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上面对我的信任!

  谁也没有追问“上面”具体是指哪里。他们对张海新拿回来那个金色的公章充满敬畏——水杯口大小,金灿灿的,“漂亮极了,像是毛主席像章”。

  没人注意到,章上面刻的内容有些令人费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蒋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们只顾着高兴:“有了个这个章,我们就能合法地使用土地了。

  “我都不知道那些人为什么相信她

  张海新的代理律师高承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张海新自述:在北京维权时,被国土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告知,如想拿到土地确权,需当地村、乡、县的各级政府盖章审批。张海新说,政府盖章审批拿不到,但组里人都推选她做村组长。不知是应付还是调侃,对方说:既然推选你做组长了,你怎么不刻个章?

  张海新听后,认为自己当村组长就此得到了“领导”认可,出了国土资源部信访办的大门,就在北京监察部门口的地摊上刻了个章。她丝毫没觉得任何不妥,这个刻章的也是在北京部委门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