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生项目以项目带人才 泉州制造升级迈大步

28.06.2015  11:34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边招人、边建设、边科研、边转化,制造强国的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打造国内一流装备制造业高端创新平台的梦想正变为现实

   以人才生项目,以项目带人才

  东南网6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从世界到本土,以人才生项目,以项目带人才,“泉州制造”升级迈大步。

  记者日前走进正在建设中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工地上机械声轰鸣,施工者一刻不懈怠。作为首个落地泉州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装备所是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繁忙是常态。但记者感受最深的,还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创新项目。

  目标定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高端创新平台,装备所创建一年多,就以全球性战略眼光,从制造强国的世界著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引来8位博士,有的还携带可供落地转化的项目。

  人才的“裂变效应”令人惊讶。如今,所里每项科技成果无不走在国内外前沿,正与泉州企业开展成果项目对接的有20多个,其中3个项目实现产业化,已建成3个科技创新平台。

   高端人才成引才“活广告”

  “我刚从德国回来,走访了10家企业、科研院所,针对汽车碳纤维车身设计研发项目与合作单位洽谈。”近日,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副所长何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现年33岁的何鹏,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曾任职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轻量化技术研究所和德国的宝马汽车、西门子、爱达克汽车设计公司。

  2013年12月,他到新创建的装备所任职,还成了引才“活广告”。3个月后,有4位来自他母校的装备制造工程类博士也加入其团队。

  祖籍湖南的何鹏为何钟情于泉州?“回国发展是因为在慕尼黑与副所长兰国政的一次巧遇。”何鹏说。

  原来,两年前泉州装备制造业正冲刺千亿产业集群目标,但当地科技人才、创新平台匮乏,市里向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构所)提出建装备研究所构想。

  “要不要干?怎么干?干什么?谁来干?…… ”一连串的问号来自海西研究院建设领导小组。

  “装备所对海西研究院来说是全新的,从零开始筹建难度大,在泉州开展筹建工作比较艰苦。”时任福建物构所党委书记洪茂椿说。

  2013年春,兰国政带队赴欧洲几个装备制造强国考察,拜访相关的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一连串问号寻答案。

  何鹏与海西研究院的人相识,又熟悉机械制造、装备制造,很快就组织10多位机械装备制造工程类的专家、博士与考察团座谈。“一晚上谈下来,我们感觉是个机会,装备所做什么项目也逐渐明晰起来。”兰国政说。

  有了在国外名校名院所名企多年的磨炼,中国才子们已成为科研中坚力量,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以何鹏为例,他曾主持和参与宝马电动汽车i3碳纤维车身设计、美国通用以及欧洲宇航局等多个工程研发项目,且项目都得到极高认可度。

  “有中科院这个平台,筹建的装备所又与我所学专业相近,这是一个好的创业机会。”何鹏说,他很快写了自荐信。

  到装备所后,何鹏被任命为副所长。在这一示范效应作用下,仅一年多,装备所就引来国内外博士16位,组建8个科研团队,还以柔性引进方式,招聘4位外籍资深专家。

  转型中的泉州,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与团队可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当地专门出台装备所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每年安排人才专项经费2000万元,并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