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正是生态美百姓富的真谛” ——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记

31.10.2014  13:40

今年夏末秋初,笔者在汀江源庵杰乡著名自然景观“龙门”边的涵前村看到,四周山头绿树成荫、竹林婆娑,山下一幢幢崭新的现代农民新居排列有序。民居前面建有一座漂亮的农民公园,公园旁的一片荷花田里,盛开着鲜艳夺目的花朵。

其实,这个村只是长汀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点。近年来,长汀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力推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全县类似涵前村的美丽乡村还有好多,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通过议案,决定建设美丽长汀

建设美丽乡村,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部署中极为重要的方面。长汀县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成了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但山青水绿并不等于就是美丽乡村,因为美丽乡村建设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以后,在长汀县人大会议上,经过代表审议,作出了《关于全力推进生态家园美丽长汀建设的决定》。决定强调,要调动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美丽长汀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全县干部群众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同时把共创美丽长汀、美丽家园作为县人大常委会的重点监督事项。

这一决定表明,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已经将长汀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美丽长汀的升级版,也吹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

此后,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都要听取县政府关于生态家园、美丽长汀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 

深入调研,明确美丽乡村内涵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前人的好经验可以照搬。因此,如何建,建成什么样子,不少人心中还是比较模糊的。

2013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调研组先后前往新桥、童坊、古城、涂坊、庵杰、四都等乡镇,察看了几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情况,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尚缺乏全面的规划引领,少数地方或个别基层领导把建设美丽乡村当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简单地修个广场、建个舞台,或把来宾参观的道路两旁房屋墙壁刷一刷,做个门面等等。

基于这一情况,县人大常委会在新桥镇召开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座谈会,就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功能定位、目标要求和建成效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指出,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注重乡村更好的自然生态品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样化。为此,要挖掘整合好、利用好当地的生态与人文资源,包括历史古迹、传统习俗等,使美丽乡村建设展现独特魅力,既要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又要传承当地历史文脉,留住“乡愁”。会议强调,美丽乡村建设要重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质量和思想素质的提高,重在农民收入来源的变化,真正体现“生态美、百姓富”。为达到这些目标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

参加座谈会的乡镇人大主席团主席一致认为,县人大常委会的这次调研和座谈会达成了共识,解决了美丽乡村到底要怎么建的大问题。

群策群力,开展美丽家园建设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会的主动作为,决定把2013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长汀县建设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支部强、产业兴、乡村美、民风好、农民富”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实行“扶快、扶优、扶高”的竞争机制,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至9月,长汀县又成功争取到省财政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明确以“庵杰至新桥至大同师福”生态保护线、“河田至三洲”生态治理线两条主线,并制定实施方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撬动作用,用半年时间实施全县44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用2年时间在每个乡镇打造1至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用5年时间把全县299个村和城区的社区逐步建成美丽乡村。

至目前,长汀全县几十个美丽乡村的建设已经相当可观。

濯田镇水头村保护和修缮了古宗祠和古民居200多座,挖掘出800多年村落文化,又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这个美丽乡村也就成了以农耕文化为特点的“古韵山庄”。

古城镇梁坑村充分利用竹林生态优势和竹产业的发展优势,通过村庄和民居的整治、修缮,已打造成为竹文化、竹项目为特色的“翠竹农家”。

童坊镇彭坊村利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坊刻纸龙灯”,同时开发生态旅游景点龙藏寨、千年古寺广福院,保护千年奇形菩萨树,并通过修缮古街道、古石桥和吊脚楼等,成为游人乐不思蜀的“龙藏胜地”。

大同镇翠锋村依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城郊地理优势以及千年古寺菠萝寺等资源,建设了“一河三园”和自行车慢道、体闲步道、果园体验等生态健康休闲运动项目,成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动感翠峰”。

馆前镇坪埔村以省级文物、清朝一幢沈家大院“九厅十八井”的修缮保护和对长汀十大名山之一云霄山以及乡村田园开发,形成以明清古民居为特色的“江源奇葩”。

四都镇圭田村利用坪埔水库和归龙山旅游资源,建设“一园一湖四区”,即垂钓村庄公园、休闲垂钓湖和河东生态居住小区、河西生态居住小区以及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区、河西现代农业种植体验区,成为特点鲜明的“水上渔村”。

继续探索    为让美丽青春永驻

美丽乡村逐步建设起来以后,如何永葆美丽,让乡村释放永久魅力,又成了县人大常委会一直考虑的重要问题。

今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深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实地查看建设情况,探索建立美丽乡村青春永驻机制。视察组提出,要让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要强化长效管理经费保障,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宜居环境物业管理基金”,基金由各乡镇日常管理,专款专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与品牌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项目;要注重群众受益,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农民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最终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发展。

从长汀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效中,人们不难领略,这正是“百姓富、生态美”的真谛。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