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365产生道德传播裂变效应
自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来,各地精心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善举不断涌现,生动具体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明开设《好人365》专栏,每天讲述一位"中国好人"的平凡故事,调动了广大网友的积极性,共同用行动为我们的价值观"代言"!
毫无疑问,好人365栏目的传播效果明显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新闻宣传。其一、从宣传语言和方式上,不再使用过严肃的包装和描绘方式,没有将好人形象过度渲染,从而避免陷入传统的道德说教局面;其二、从组织方式上,通过群众广泛参与的海选方式,塑造好人形象更加平实、自然,也更接地气,更能获得公众的认同,引起共鸣,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其三、通过好人榜的道德细分方式,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几组栏目,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道德宣传,好人很多,但宣传栏目却能保持井然有序。
也正因为此,本次好人365栏目的传播起到了细水长流的宣传作用,不仅为公众所广泛关注和认可,同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媒体的参与和传播。而这种新闻传播效应显然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审丑”、“求异”、“浮夸”等眼球传播的“常态”,这种即没有新颖性、又没有炒作焦点能够取得传播的成功,从深层而言,实际上是满足了公众对于道德传播的需要,响应了社会对于正能量和道德回归的呼声。
从总体规划而言,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式,调动了各区域宣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发动群众们去寻找身边好人,也正是这种群众寻找——本地报道——群众投票——亮点锤炼——分散传播的流程中,寻找道德、传播道德、从道德中提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由分众媒体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的各项任务一气呵成,可谓布局巧妙,效果绝佳,着实起到了道德传播裂变的效应。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得以急剧加速,这种传播效率的提升已大大超越了2008年活动规划时所能想象,我们显然不能用现在标准去衡量过去。但为期6年的推荐和选拔相对现在的“双微传播”而言,已经显得厚度有余但速度不及,在信息零碎化、快阅读、浅阅读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将好人好事传播加速,如何实现道德传播把握主渠道和新高度,如何由范例带动社会风气转变,达到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初始目的,我们都任重而道远。
但相信随着社会对道德回归的需求,随着人们良知对身边好人好事报道、传播的渴望,通过人们随手对好人好事的拍摄与传播,加之有效的引导,凭借公众点赞和散发式的圈内分享,道德传播也势必加速取得急速传播的效果,更多的好人好事也势必如好人365栏目报道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时刻呈现在公众面前。(文/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