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死亡事件引反思 中国医师协会首次投诉记者

19.08.2014  08:21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

产妇死亡事件”引发各方反思 中国医师协会着手设计应对方案

中国医师协会首次投诉记者

8月10日,湖南省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发生一起产妇死亡事件。12日,有媒体最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文章中称,“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报道一出,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医院草菅人命。

不过,很快有诸多医务专业人士在网络上表示质疑,并介绍羊水栓塞的高死亡率。13日,湘潭当地卫生局官微发布消息:产妇羊水栓塞,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此后,更多的事实被报道出来,舆论发生“反转”,愤怒的网友回归理性,纷纷开始反思。

日前,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产妇死亡一事将通过司法程序依法依规处理。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如何才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医患纠纷、化解医患之间的恶意揣测,相关各方又该如何承担起自身责任?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后者表示,协会正在思考如何应对医疗纠纷中的虚假新闻,日前刚刚向中国记协投诉了一个记者,这也是全国首例中国医师协会投诉媒体记者案。

关于“情节反转

北青报:您怎么看待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情节反转?

邓利强:在“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我们可以听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就是个别不负责任的媒体偏听偏信发出的声音。必须得承认,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医患关系报道,“产妇躶体”、“满口鲜血”、“医护失踪”等具有冲击性的字眼,在刺激人们神经的同时,又暗示其为一起医生缺乏责任心的医疗事故。

我认为,媒体人对待医疗纠纷的态度,应该是慎之又慎。要知道,每个医疗个案都有自己的特点,用“外行”眼光去选择“真相”,既背离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准则,也会最终导致社会和患者对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痛恨。对医院、医生,我们应该给予宽松的社会环境、合理的法律环境和理性的舆论环境。

北青报:“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为何出现院方人员“开溜”的情况?

邓利强:在这件事中,院方人员发现病人死亡,觉得家属会打人砸物,于是选择悄悄离开,让村支书代为通知。为什么躲?以往的一些医疗纠纷新闻,报道了不少打骂医护人员的行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医护人员“躲避”的情况,毕竟寻求自保是人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