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新洼地 经济发展新引擎
位于厦门自贸片区内的夏商风信子进口商品直购中心。施辰静 摄 |
自贸试验区让市民在家门口“购全球”成为可能。施辰静 摄 |
厦门自贸片区首架经营性租赁飞机落户厦航。施辰静 摄 |
点一点鼠标就能通过跨境电商实现省钱又省时的“海淘”;借助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平台,家门口“购全球”也成了可能;融资租赁业务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发展成本;飞机发动机维修业务的兴起则推动着厦门飞机维修产业基地的建设……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的发展步伐中,新兴业态的汇聚不仅让老百姓感受到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红利,也为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
近日,我省“十三五”规划浮出水面,规划建议中对福建抓住新一轮开放机遇,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进行了重点阐述。“十三五”期间,福建将加快建设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溢出效应。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试验田”,厦门也将积极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表示,要着力在产业集聚上做大增量,在制度创新上打造亮点,在产业转型上加快步伐,在为民惠民上提高实效,不断拓展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局面。
自贸红利惠及民生
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母婴用品……在位于厦门自贸片区内的夏商风信子进口商品直购中心,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让来自海沧的市民吴女士直呼“过瘾”,“买进口商品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真的很方便!”
夏商风信子进口商品直购中心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引进的重点进口商品展示中心,经营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4个自贸试验区中面积最大、产品最丰富的进口商品直购体验中心,已有近50家商户进驻,经营的进口商品约有5万多种。
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把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作为一项惠民举措,出台促进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业务发展办法,试行进口货物“集中申报、分段担保”模式,促进了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24个,其中11个已投入营业或试营业,展示面积5.3万平方米,让市民切实感受到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
同样为市民提供“方便购”的,还有位于厦门自贸片区海沧港区的东南红酒交易中心。2014年年底,“酒类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在东南红酒交易中心内落成,将保税港区的“库”与区外的“店”有效融合,形成了“前店后库”的进口酒类创新模式。“先销售后缴税”与“实时快速清关”两大功能的实现,极大缓解进口商的资金压力,加速进口酒品的流通速度。截至目前,已成功吸引国内外近50家具有领头示范能力的一线进口酒企入驻,酒类品种总数超过2000款。
除了“线下”的亲身体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自贸试验区也开始了O2O电商模式的“尝鲜”。去年,厦门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完成投入运营,今年7月,厦门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上线运行,目前在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注册备案的直购模式企业已达13家,包括“海淘优品”、“阳光海淘”和“跨境网”等多家电商企业已与海关等监管部门实现联网。
新兴业态促进转型
今年9月,厦门太古公司接到美国通用包修协议下的一台东航发动机的维修订单,在海关的协助下,允许该发动机直接从上海运至厦门太古维修,不再转运香港,且维修用的零部件享有保税政策,免征进口环节税,企业因此节约了数十万元的关税及物流费用,且时间缩短4天。
飞机维修业务是厦门片区利用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探索产业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厦门海关采用了航空维修“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监管模式,推动飞机发动机维修业发展。目前,有关方正在积极推进该监管模式常态化,为厦门打造亚太地区飞机维修产业基地创造更好条件。
通过制度创新,一批新兴业态正在带动厦门经济的转型升级。
去年6月,一架波音737-800客机缓缓降落在厦门高崎机场,拉开了厦门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大幕。为鼓励租赁业的发展,厦门片区出台了租赁业发展办法,引进鑫桥等近百家租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贸易“三合一”混业经营业务,建设区域性融资租赁聚集区。今年已引进16架融资租赁飞机,境外融资11亿多美元。
此外,更多企业的创新汇聚,也为厦门自贸片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增添了活力。厦门金圆集团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厦门分行设立厦门开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厦门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助推自贸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厦门片区内唯一一家法人银行,厦门农商银行紧跟自贸区金融创新步伐,打造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改革的“自贸试验田”。依托自贸区政策逐步落地,创新推出“离岸通”业务,与厦门市及省内大型国企境外平台公司合作,提前布局自贸区离岸业务,联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提升对跨国集团金融服务能力。
围绕5大产业集群和10大功能性产业,厦门片区制定了重点业态扶持政策和工作方案,引导重大项目向片区集聚发展。紧盯740个、投资总额1543亿元的在建、拟建、谋划、招商“四个一批”项目,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出形象、出成效。同时,创新招商模式,制定联动招商、国有房屋租赁价格管理等办法,推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廖廖 林士 许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