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助推非遗传承

06.09.2018  15:16

  精致的土陶青花,绚丽的民族刺绣,一个个令人叫绝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近日亮相创意云南2018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些民族民间艺术杰作及其背后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博会上一道引人入胜的风景线。非遗文化如何在发展中传承?如何在产业化中弘扬?云南许多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有识之士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9月5日《光明日报》)

  非遗文化,尤其是非遗手工技艺,决不能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幻想,而是要勇敢走向市场,坚定不移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只有拿出货真价实、与众不同的产品,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让他们接受、了解与喜爱这项非遗文化,并且以此实现从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增强非遗文化传承的动力与后劲。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手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非遗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非遗本身就是在传统手工产品的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顺应不同时代的不同市场需求和特点进行逐步发展与完善,时至今日更加臻于精美,具有很强的文化美感、使用价值和产品质量,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特征,提升生活品质和档次,深受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推动非遗产业化,必须在本质上坚持传统不变味,不能为了追求利益更大化而舍弃质量这一内核,但也不能固步自封,还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和社会需求进行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要在产品种类和业态上进行创新和丰富,进一步拓宽产业链,增加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这就更加考验非遗传承人的智慧与努力,但所能带来的回报会更加可观与丰厚,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目前来看,非遗产业化之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现代工业产品的强大竞争,同时难以大规模生产也成为制约手工艺品产业发展的掣肘。不过既然是非遗文化产品,就不必在产量上与机器生产较劲,只要能够在内容和品质上不断突破,就会保住自有的核心竞争力,依然会在市场竞争中握有先天优势,也会迎来更加广阔与光明的市场前景。(泉州市文明办 文平)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