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双创专栏2019.3.14::以“交通拥堵的大数据疗法”深度报道我校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研究成果及应用

14.03.2019  12:14

交通拥堵的大数据疗法
□本报记者 游笑春 文/图

      “小七”车盒子是一款能够缓解交通拥堵的智能行车设备。

      编者按:

      交通拥堵,是困扰民生的老问题。

      科技进步,虽然不断给出新的方案,但问题始终难以根治。如今,大数据正让交通拥堵的缓解有了新的可能,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正不断涌现。

      记者了解到,2017年依托福建工程学院成立的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将交通拥堵问题列入重要的研究方向。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所联合业界,将一款智能行车系统推向市场。这套系统从交通事故预防,到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为缓解交通拥堵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

      然而,这套方案却面临与交警、保险等机构融合的尴尬。如何帮助这项科研成果更好地落地转化?本期《助创》带来记者的观察。


      3月12日10时,在福州市晋安区一座隧道内,一辆黑色轿车压实线变道超车,让正在它旁边驾车的“二哥”(网名)吃了一惊。“二哥”在愤怒之余,“命令”他的行车记录仪“小七”车盒子拍下了这一幕。

      这段抓拍下来的15秒视频,被实时上传至广电车联网平台。由于“小七”获得公安部认证,交警可查看这段视频,并以此为依据,对黑色轿车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这样的车联网违章取证系统,无疑将对车主产生震慑,并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在福州,已经有2万多名车主安装有“小七”车盒子,他们上传的大量交通违法和事故数据,正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解决方案。

      有用的数据,借智能抓拍震慑交通违法者

      “‘小七’配备了高清前置摄像头,司机开车遇到有人违章,可以通过语音抓拍‘前10秒+后5秒’高清视频,并自动上传至广电车联网平台,视频内容包含违章时间、违章路段、违章类型、抓拍者车牌号等关键信息。”开发“小七”的福建省福信富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车媒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说。

      据李勇介绍,“小七”车盒子问世以来,已经覆盖了超过4万台车辆,这4万辆车无形中为城市增添了4万个流动探头,截至目前已曝光违法行为数万起。2018年9月,广电车联网违章取证视频系统通过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认证,可对违章车辆进行抓拍取证。从此,“小七”构建起城市交通事故违章举报机制。

      这样的机制,虽有先例,但并不完善。记者了解到,为实现交通违规行为监督举报,福州市交警部门已发布“福州交警”App和“福州交警微发布”公众号,车主和乘客可通过抓拍,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但在李勇看来,不文明交通行为稍纵即逝,驾驶员一边开车一边取出手机进行拍摄不仅有安全隐患,也难以及时拍到可用证据。“‘小七’拥有科大讯飞语音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可用语音实现抓拍。”

      更深的应用,建立事故快处快赔系统

      如果仅仅是通过震慑预防,缓解交通拥堵效果并不明显。在积累了全国大量用户和交通数据后,“小七”开始走向更深的应用场景。

      2017年10月,“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挂牌成立。研究所依托福建工程学院,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和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建,定位为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与创新应用研发平台。而探索实现快速有效的交通事故监测、认定和处理,也是研究所的方向之一。

      同样的目标,让研究所与福信富通走到了一起。据福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邹复民教授介绍,在“小七”车联网违章取证系统的基础上,福建工程学院与福信富通、Skymind等企业协同研发,推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小七”上应用。现在,“小七”不仅可以通过抓拍复原事故过程,还建立了交通事故定责定损模型,以期联动司机、交警、保险机构,将事故定责定损与执法取证一体化。

      “我们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发现,交通拥堵除车流过大等客观因素外,主观上往往是由于极少数司机进行恶意加塞、危险超车、随意变道等不文明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而此时交警也因为道路拥堵难以快速到达事故现场进行即时处理,从而由小事故引发大堵车。”邹复民说,“有了‘小七’,事故发生后,不用等交警来,就可实现远程快速定责与定损。

      如何定责定损?邹复民告诉记者,研究所正探索将汽车行车数据如加速度与事故现场视频进行结合分析,以判定各方责任供交警使用;同时,将车辆型号、配件价格等数据录入系统并融合撞击力等多元数据,以快速确定车损,供保险公司使用。

      现实的尴尬,各系统互联互通成难题

      数据显示,交通事故快处快赔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成效显著。但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交通事故后部分司机不了解或不愿意到快处快赔服务中心进行协商处理。李勇说:“他们担心万一移动了车,即使拍了照也说不清楚,还是交警和保险公司来现场比较放心。所以,有超过半数的交通事故仍需等待交警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赶赴现场。

      而利用新技术进行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已经在厦门成功实践。据介绍,2016年1月,厦门市颁布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试行),厦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会同厦门市保险行业协会、保监局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信息系统,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通过道路视频监控设备发现财产损失来对交通事故进行定损。2016年1月和2月,视频远程定责定损成功处理了发生在厦门岛内的2511起轻微交通事故,处理一起交通事故平均只要几分钟。

      遗憾的是,目前“小七”还未完全实现与交警系统、保险机构的互联互通,这让这款高科技产品难以在交通事故处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记者了解到,基于车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是国内外交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那么,将“小七”采集和挖掘的交通数据接入交通管理部门与保险机构,是否具有可行性?

      邹复民表示,应用车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联动公众、电台、交警、保险机构的社会化交通治堵生态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交通管理模式,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如何保护公众隐私和加强数据的安全性等方面,研究所正进行一系列课题研究。

      记者了解到,除了“小七”,研究所还在营运车辆监管、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等领域进行大数据汇聚与智能分析,以保障交通安全,助力便捷出行。

      数字福建交通大数据研究所常务副主任廖律超表示,交通大数据的研究目标,是围绕人、车、路、桩、货进行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探索出促进交通产业发展,同时惠及民生的创新性应用,并积极推进其成果落地转化。交通事关民生福祉,希望相关部门与机构能够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公众出行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务。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3/14/content_116930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