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交流文化中心”落下帷幕 为涉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2.04.2016  13:04
  

  4月8日至10日,首次高等院校涉台机构人才培养工作会在厦成功举行,期间举办了“海峡交流文化中心”揭牌仪式。

  未来,两岸涉台人才培养工作如何发展?两岸青年如何深入交流?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表示,涉台人才的培养需两岸通力合作,同时需搭建两岸青年的沟通交流平台。有专家说,作为两岸交流重要城市,厦门完全有条件打造涉台人才培养的核心区,本次会议成果就为此奠定了基础。

  现状

  台青仅1/3来过大陆

  据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教授吴清基介绍,2011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放私立大学招收大陆学生,共招了928位陆生。2014年开放台湾公立大学招收陆生,报名人数增至4512人,今年大学陆生报名人数达4817人,创历史新高。

  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到大陆就读的台生累计达到4万人,其中大学生已逾1万人。吴清基说:“两岸的教育交流不断深入,也希望双方能够减少障碍,未来可开放陆生来台进行专业考试,鼓励优秀的陆生来台湾工作。

  然而,两岸青年交流程度虽不断加深,但仍面临着青年交流总量不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调查发现,台湾15岁至39岁的年轻人共有830万人,这其中到过大陆的只有1/3。“两岸青年的互动,作为涉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未来需重视。

  提升 20亿打造交流平台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表示,近年来两岸人才交流十分频繁,厦门大学作为台湾研究的重镇,也将紧紧围绕“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协同合作,与两岸高校展开合作,全面提升涉台人才培养能力。

  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岸涉台人才的培养,加强两岸青年的交流,“海峡交流文化中心”在厦正式成立。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基金会会长姚志胜表示,该中心将计划投入20亿元人民币资金,建成集教育培训、科研办公、会议、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两岸文化和青少年交流平台。

  姚志胜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以及涉台人才的打造,让两岸的高校学子都能参与进来。而文化中心将发挥名校效应,依托‘2011计划’核心协同大陆高校的优势,开展涉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专项培养工程,吸引台湾优秀青年来攻读学位等。另一方面,也让大陆涉台人才能深入台湾交流,举办两岸青年学术交流活动等。

  方向 多模式培养涉台人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彭莉表示,涉台人才的打造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了解,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于1986年成立,目前,硕士生有296人,博士生达148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最大的特色便是注重打造综合型涉台人才。我们开展了夏令营活动,去年共有两岸92所高校的涉台人才共同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据介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还设有跨两岸的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大陆4个、台湾3个。“涉台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深入两岸实地,真正了解台湾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同时,开展两岸的学子交流更有助于碰撞出多元的思维火花。

  台湾亚洲大学客座教授杨国赐表示,“我认为新世纪两岸高校的目标便是培养人才的竞争力,两岸的教育机构需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两岸高校的深入交流。同时,还要提供两岸人才交流的平台,可建设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供两岸学子选择学习等。”杨国赐说。

  声音

  华夏眼科医院集团厦门新开元医院副总经理 蔡弼凯

  全面了解

  是合作的基础

  金门人蔡弼凯来厦门已经15年,“当初我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读博士学位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蔡弼凯说,他们认为台湾人当然是了解台湾人的,为什么还要来大陆研究台湾人。

  蔡弼凯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读书,不是为了了解台湾人,而是为了了解大陆人如何看台湾人、台湾人在大陆又是怎么理解大陆的。

  蔡弼凯说:“当时,在学校,我和同学们都是彼此研究的对象。”只有这样全面了解彼此后,才能够知道如何去开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陈经超

  两岸交流

  要有“同理心

  台中人陈经超是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作为台湾应届毕业生在大陆“985工程”高校中获取正式教师编制的第一人,陈经超感慨颇多,“两岸青年相互理解是根本原则。

  陈经超表示,两岸青年在互联网上因为一件事的看法不同而有争议,是基于对彼此生活环境或经历的不理解。他说,在两岸青年的交流中,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用同理心去理解彼此,这样也会减少不少矛盾,增强认同感。”(记者 潘薇 宗琴)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