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五省道地药材合作开发会议在我省召开

15.07.2017  23:21

  今日,由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福建中医药大学协办的泛珠三角区域五省道地药材合作开发会议在福州召开。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五省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道地药材合作开发大计。会议还特邀了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莅临会议,交流、指导经验。

  会上,五省各自介绍了本省中医药发展情况及道地药材合作意愿、介绍了本省中药资源普查及道地药材概况,并签订了《泛珠三角区域五省道地药材合作开发会议区域合作协议》。

  省卫生计生委阮诗玮副主任表示,五省合作开发道地中药材恰逢良好的机遇: 政策机遇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资源优势明显, 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旺盛, 一批传统中药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内外需求旺盛; 社会效益高, 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扶持力度,促进中药材种植规范发展,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当然,道地药材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需要五省精诚合作,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变挑战为机遇,学习兄弟省区在道地药材保护和开发等方面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什么是道地药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将道地中药材定义为“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一些道地药材,常在名称前加上道地产区,例如川泽泻、建泽泻分别表示四川和福建产道地药材泽泻。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又如:云南的三七、天麻、当归、灯盏细辛等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特别是三七已经成为“云药”的地理标签;天麻、杜仲、吴茱萸称为"贵州三宝",是贵州著名的道地药材;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如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等不仅是中国出口较早、数量较多的品种,而且在中国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西传统的道地药材有罗汉果、东兴肉桂、八角、田七、天花粉、蛤蚧、桂郁金、广豆根、水半夏、龙胜滑石粉等。

 

   我省道地药材情况如何?

 

  福建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处钱新春处长介绍了我省的情况。福建的道地药材有建瓯的泽泻、柘荣的太子参、泰宁的雷公藤、建宁的莲子,南靖有巴戟天基地、浦城有灵芝基地等。其中,太子参、泽泻、重楼已获得国家发改委中药标准化研究项目。金线莲、铁皮石斛在明溪、南靖、永安、永春、武平、集美、福清、沙县、连城、平和等市县区,已成为新兴农业产业之一;永泰石仙桃、蕉城金银花、宁化黄精和浦城薏米四个福建名优道地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进展良好。

  我省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已知的药用植物约3000种。福建省动物及昆虫的资源种类也极为繁多,80年代的第三次普查结果显示动物类药材达425种,黑熊、云豹、穿山甲等保护动物亦较多见。此外,福建省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海洋中药资源丰富。

 

   为什么要五省合作?

 

  内行人都知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不按时节采摘的中药材,跟烂木头没有区别。现在种药却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最大最快就用哪种。比如:冬栽天麻来年冬或第三年春收,春栽天麻当年冬季或来年春收,野生天麻芒种前后采挖。可是,一些不法药商,为早上市,采收的天麻都是瘪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有些唯利是图的药农种植一年就采收了。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开始移植。现在一些药农却随心所欲,想哪里种就哪种。

  由于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相比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市场上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道地药材的疗效,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用药安全。当前,在道地药材生产上主要表现为:一是盲目引种道地药材,许多非"道地"药材产区也盲目种起了"道地药材",造成药材品种混乱;二是道地药材产区药材种质混杂,品种退化,导致药材品质参差不齐;三是道地药材产区种植、生产、加工、贮存等分散无序,不规范,使药材质量不稳定。甚至,由于环境质量下降,真正的道地药材也面临重金属、农残等超标的威胁;四是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滞后,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

  因此,通过这次会议,五省区统筹规划、共同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合作培育优良品种,谋求产业链精准对接,实施“道地品牌”营销战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委中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