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 厦门农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11.8%
缔造美丽厦门,不仅要构筑现代化的美丽都市,更要着眼于现代化美丽乡村的建设。
在建设美丽厦门的过程中,厦门始终坚持的理念是统筹城乡发展,既全盘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又依托城市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用工业和服务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而达到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的最终目标。
厦门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经历了变革,也收获了成果。
为了使农业强起来,厦门的“三农”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四化同步”和“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努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实现将厦门建成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为了使农民富起来,市委、市政府向农村、农民、农业企业输送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和资金红利,帮助农民实现收入稳步增长。去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58元,增长8.2%,总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增速继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十二五”成绩
“十二五”时期,厦门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展,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农村居民收入年均递增11.8%,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43:1,总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
“十三五”目标
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值670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力争到2020年,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
1、现代都市农业蓬勃发展
龙头企业、高科技种苗业、休闲农业领跑产业
在厦门的三农工作者看来,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至少要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让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让农业成为外界评价体系里充满希望的产业,三是让农民成为体面专业的职业。要实现这些目标,最佳途径就是迈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之路——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多年前为厦门农业的未来发展量身打造的顶层设计。现在看来,当初的愿景正在一一实现,当初的规划也一一得到了印证。
单颗重达一斤的彩椒、五颜六色的花菜、清脆酸甜的黄色番茄……这些新奇有趣的农产品就诞生在现在的岛外田间地头。近年来,源源不断的科技新鲜血液输入厦门的传统种苗业,高科技种苗业逐渐成为厦门蜚声省内外的一项优势农业产业。
五年来,全市共实施16个种子种苗工程项目,引导企业投资1578万元,政府财政资金补助699万元;种子种苗企业自主选育150个蔬菜新品种,有16个新品种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认定;如意情集团、厦门中厦、农友种苗被评为省级重点种子企业;年产蔬菜种苗1.2亿多株,产品辐射南方各个省市,全市农作物优质专用率达82.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7%——建立起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元参与”的种业投入机制,种子研发体系、新品种引进、种苗繁育体系及市场营销网络初步形成,农业科研成果取得了市场规模和效益的双丰收。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厦门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领头羊作用日益凸显。厦门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品牌建设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五年来,龙头企业的总产值从203亿元上升到362亿元,年平均增长12.3%,除了建立各级研发技术中心外,还培植了一大批优秀品牌,年均开发新产品100多项。
紫色薰衣草花田迎风轻舞,市民游客在菜地低头忙采摘,公共自行车穿行在山林间——这是海沧大曦山,一座集田园风光、生态自然、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郊野公园。政府推动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已发展成为厦门现代都市农业的一张新名片。
目前全市共有全国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家、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镇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4个,130多个休闲农业项目的年接待游客可达450多万人次,总收入4.5亿元。
2、大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生态环境
地处厦漳泉交界处的军营村,海拔近千米,在美丽乡村建成以及“五位一体”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肮脏的土路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干净的水泥道路;入夜后的军营村不再伸手不见五指,新建起的路灯照亮了居民的回家路……市农业局坚持“一村一策”原则,为军营村打造了致富方案——利用山村自然资源,做强做大原本的优势强项地瓜种植和茶叶生产加工。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军营村绿色、生态的高山茶打出了品牌影响力,村民也终于尝到了荷包鼓起来的滋味。
军营村的“变身”,仅仅是近年来厦门花大力气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将美丽乡村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等不同项目有机结合,串点连线成片,实现片区整体提升,同时,统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真正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
数据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十二五”期间,市区两级共投资4.5亿元,完成43个村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30多个老区山区重点村项目建设,同时解决未能纳入城市供水网络的25个老区山区村(141个自然村)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极大地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为美丽厦门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持续推进小城镇建设,灌口镇、汀溪镇、新圩镇已累计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326.26亿元,共建设项目445个,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不断丰富,灌口小城镇荣获第一批国家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称号,新圩小城镇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并实现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考核三连冠;在全市145个自然村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7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建设,共下发3.6亿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对508个自然村实施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环卫考评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曦山美丽乡村景观带被评为省级优秀美丽乡村景观带,过坂村、军营村等14个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典型村庄。(文/记者 林雯)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