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同创”强力推进 助推永定转型升级加速度
7月27日,在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永定区领取“第四届省级文明县城”奖牌。7月6日,永定获评“省级文明县城”,当月1日,该县还获评“省级生态区”。
长效机制 “五城同创”强力推进
相隔5天,两项荣誉的摘得,标志着永定“五城同创”取得成功。
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下,永定提出了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但转型面临重重困难,如何把握机遇、突破瓶颈?在2013年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时,永定区委区政府提出同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县城”“省级森林县城”的“五城同创” 目标,推进五大城市体系的建设,助推全县转型发展。
“五城同创”是一项长效工程,为推进创建,永定区把“五城同创”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区委书记刘先裘亲自挂帅,任创建组长,重大问题及时决策、重要工作及时部署。如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时,该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宣传部部长任常务副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机构,确保“创卫”工作有效推进。
正是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该区各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2013年11月29日,永定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2014年1月6日,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同年12月23日,被评为“福建省森林县城”。
创城兴业 破解产业转型困局
7月1日,位于城区的永定互联网产业孵化园暨军民融合创新孵化园开园。孵化园聚合了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具备“孵化、提升、加速”培育扶持功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已有46家电商企业(含个体户)入驻。
汽车机械制造业是永定产业转型所培育的新兴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曾经一度支撑永定县域经济发展的煤炭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因不可持续及带来生态破坏,被严格限制,但也导致了永定发展减缓。为破解产业转型之困,永定区委区政府提出“双龙齐舞、五马奔腾”511产业发展工程(机械制造、文化旅游、传统矿业、高科技信息产业、光电光纤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现代农业),助力产业实现新跃升。
“五城同创”在助力产业转型方面,品牌效应凸显。在“省级生态县城”考核验收时,考核组认为,近年来,永定转型升级颇有成效,实现了绿色发展。目前,永定的资源型产业比重由原先的80%下降至54.2%,机械制造业已经跃升为永定第一大工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文化项目花香蝶来,先后引进梦幻土楼、客家古镇等34个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土楼景区游人如织,据统计,上半年,旅游总收入19.49亿元,逼近20亿元,同比增长16.1%。
涵养文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7月26日,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邱荣举等17名台湾文化学者到永定,同永定客家文化研究学者一道,就如何进一步共同挖掘两岸客家文化作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永定区委书记刘先裘对产业转型提出:“转型首先要转理念,我们的发展理念由卖煤炭、卖石头、卖土地向卖空气、卖生态、卖文化转变。”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永定在“五城同创”过程中与永定客家文化相融合。如在省级园林县城创建中,城市立面改造工程便是以土楼原色为主色调,街道路灯造型以土楼为模型,与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相一致。在省级文明县城创建中,客家家训馆成为永定创建的一大亮点。
永定坚持立足优势,打响客家文化牌。大型交响乐《土楼回响》、大型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歌剧《土楼》组成的“土楼三部曲”开创了“让文化舞动土楼”的新局面;舞蹈《迎春牛》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央视马年公益广告《筷子篇》反响强烈;以土楼为背景的年度贺岁大片《一步之遥》隆重上演;开办全国第一家客家家训馆;成功举办第四届海峡客家(永定)风情节……永定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春风化雨 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永定区认为“‘五城同创’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共享创建成果,更好地为民、利民、惠民。”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该区围绕构建“山水园林式旅游宜居城市”目标,加强城区市政基础设施、绿化亮化、服务管理、街景文化和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建设了沿河两岸、沿街主要建筑物、广场、公园等夜景景观工程,完成了古镇人居板块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永定实施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新增城市公共绿地6万多平方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6万亩,造林绿化6.4万亩;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各流域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据统计,去年,全区社会民生事业投入达15.9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2.5%。今年该区又提出将新增财力70%以上投向民生建设。(龙岩市永定区委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