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满:贫困村变成幸福村

16.06.2016  16:28

  6月中旬,记者前往城厢区华亭镇五云村,跨过2条小溪,穿过几座村庄,突然在一个山坳里出现了一座美丽的村庄,沿溪而建,坐落在山谷两边。在西边的山坡上,一片规划有序的“幸福家园”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烈日炎炎,并没有影响工人们建设的热情。
  在工地上,记者见到林玉满时,已汗流浃背的他正在现场查看工程建设情况。作为五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幸福家园”建设是他当前的头等大事。
  “当初入党为什么?”听到记者这么问,林玉满先是感到诧异,接着又笑了起来说,“来来,我先带你到村里看看。”
  村子不大,走到哪里,村民都热情地跟林玉满打招呼。村道不宽,但十分整洁,每家每户门口都打理得很干净。走到五云小学附近,一座水泥桥将对岸的院后自然村与五云村相连。桥下流水潺潺,岸边的龙眼树生长茂盛。一条水泥路沿溪而建,刚刚做好了路基建设。“这条路修好后,这里就是村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林玉满说。
  “五云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五云的小伙子要娶老婆,是出名的难。”林玉满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还都是夯土瓦房,破旧不堪,没有水泥路,而在院后和五云之间,横亘着的这条旺溪并没有给村里带来旺运,深达10余米的溪沟反而严重阻碍了两岸的往来。院后的孩子去上学,必须绕道隔壁隆兴村,来回要多走6公里路。“我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在村里当代课老师,那时一个月工资领到手24元,虽然不算多,却是村里少数几个吃公粮的人了。”林玉满说。然而贫困的基本村情始终无法改变,逼迫着五云人闯出去。
  “改革开放之后,陆续有村民外出经商,把五云的特产桂圆干卖到了大城市,赚回了第一桶金。我也坐不住,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一家人开支。”于是,林玉满也挑起了两麻袋桂圆干,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         
  几年的打拼,林玉满在生意上颇有成就,有了不少固定的生意伙伴。然而他发现,在自己打拼的上海十六埔市场,自己再怎么努力,总不如那些门口挂着“党员示范岗”的店铺生意好。“我暗地里去打听,发现顾客们都说他们的货好,信誉高,自然愿意买党员示范岗的商品。”林玉满说,“原来党员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这么好。”
  此后,加入党组织,是林玉满的夙愿。从1995年开始,林玉满就积极申请入党。经过两年考核,1997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领到了第一本党章。“党章是党员的行为准则,此后,就要用党章约束自己,时刻对照,做一个合格党员。”于是,林玉满更加重视诚信经营,很快赢得了市场,成了村里出名的致富能手。直到2000年,24个村民到镇里联名要求他回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刚回村里时,村集体收入不但“空白”还欠债30多万元,要做的事情太多,林玉满一时间毫无头绪,深知肩负的重担的村民的期望。“这时,又是党组织找上门来,五云村被定位区级扶贫村,上级党委政府制定了多项好政策,大力支持五云村建设。”
  自来水村村通工程进来了,村民喝到了放心水;通过“一事一议”,村里修起了水泥路,装起了路灯。接着,“幸福家园”试点选在了五云,资金扶持又让村貌得到大大改观,危房改造更深得人心。
  “是党领导我们五云村走上了致富路,入了党就有了组织,有了指导,我们的工作更有了方向。”林玉满说,“在成为党员后,我就要求自己,要严格对照党章,要遵纪守法,要以国家利益、村民利益为先。个人得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村民相信我,党相信我,让我成为党员,我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湄洲日报记者 周凌瀚 见习记者 柯一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