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互联网+教育”,教师信息素养是关键
“互联网+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放到互联网上。它不是一个物理变化,应该是化学变化,是产生了一个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的结合。
现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也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我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批判主义。
去年,美国艾默里大学一位教授写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文章的题目叫《愚蠢的一代》。他认为,在美国,一个初中生一周平均至少要发2200余条短信,似乎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了,与别人的联系也更广泛了。这位教授认为,信息传递的高速度并不意味着内容更加深刻,反而可能更加肤浅。有些交流看似广泛,一个短信群发就可以达至几百人,但并不意味着有更多的意义。所以,如果这样下去,美国年轻的一代可能会变成肤浅的、没有深刻认识的愚蠢的一代。当然,他的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美国青年的反感。
二是现实主义。
我们要用最现实的评价方式,看待互联网或者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欧洲,互联网的应用究竟对PISA成绩的提高有多大的好处这一问题上,专家大致持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看到了应用互联网之后对考试成绩的提高,觉得互联网教育是很有意义、很有作用的。另一种,就像OECD报告所提到的那样,觉得互联网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PISA、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没有正相关。甚至报告还专门提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一些国家,PISA考试成绩反而有下降的趋势。所以,这种现实主义的评价是看他有没有对我们现行的评价模式所产生的结果起到作用。
三是浪漫主义。
乔布斯临终之前预言:互联网将来要控制教育。比尔盖茨预言,21世纪最大的改变可能是信息技术最终会改变学校的形态,并期待这样的一种前景尽快出现。
我想,这样的一些认识都是有意义的。批判主义可以让我们防止偏差,现实主义可以让我们重视实效,浪漫主义让我们向往美好前景。只有将“三个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互联网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得更全面。
最近,大家可能一直关注OECD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报告。我们也对这份报告做过研究,它是对2012年PISA考试之后又从参加PISA考试的部分国家中选取了一部分学生对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根据这个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以下观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深刻理会两个数字鸿沟的内涵。“数字鸿沟”这个概念最初是美国原副总统戈尔提出来的,他认为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一定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掌握数字技术的那一部分国家、人群、民族、地区可能会更快地富裕起来,而没有掌握数字技术的国家、人群、民族、地区可能会更加贫穷。因此,中间会形成一道鸿沟,这道鸿沟加大了贫富差距。而这次在OECD的报告里,提出了不仅会有这道鸿沟,还可能出现第二道鸿沟。那就是,世界上许多人已经开始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了,大多数人手上有了手机,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差距。从2012年PISA测试上也可以看出,笔试的成绩与应用计算机能力测试的成绩并不一定完全一样。比如,上海在PISA测试中笔试排第一,在计算机能力测试上排第七。虽然也都很好,但还是反映出两者之间的差距。所以,这份报告认为,将来第二道数字鸿沟是,有一部分虽然掌握了数字技术但是能力却并不强,与这些掌握数字技术而且应用能力很强的一些群体之间形成的差别。这个观点提示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防止数字鸿沟的出现,或者防止自己的国家在数字鸿沟中处于贫穷的一方。所以,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的方案中都十分强调教育信息化。
第二,技术和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OECD报告中说:“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的教育,而不可能取代平庸的教育。”那就是说,应用先进技术并不等于有先进的教育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式,而且报告还指出:如果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去20世纪甚至以前的陈旧内容,那只会稀释教学的效果。这就说明,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先进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产生作用。因此,在中国曾经有一个讨论,到底是提“互联网+教育”还是提“教育+互联网”,都不能简单理解为把现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放在互联网上。它不是一个物理变化,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应该是化学变化,是产生了一个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的结合。
第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时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有一种习惯性保护或者习惯性抵制,容易对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内容,有一种习惯性保护。而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有一种习惯性的抵制。在国外,有专家建议,信息技术的投入大约有一半应该用于教师培训。如果不用大量的经费培训教师,前面的钱等于白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包括他们对信息的认识,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以及包括信息道德,等等。这些信息素养如果不能提升,我们即使配备了许多硬件,往往也是一种摆设。
所以,尽管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学校总是不改变,恐怕我们难以推动未来社会的建设或者培养生活在未来社会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像“电”刚使用时的那种方式:开始时,大家都认为“电”是有用的,但有人提出“电”会电死人,电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我们不重视提出来的“电”是可以“电”死人的,“电”反倒得不到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大抵也是如此。我们既要重视互联网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它,也就是说,我们要处在积极探索之中。
(本文根据陶西平在2016年中欧知名高中校长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编辑而成,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