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推动什么

21.07.2015  13:10

  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并发,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队伍和手机用户队伍,互联网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鲜力量。国家启动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正在成为诸多行业的“标配”,并改变着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现在几乎每个行业都对大学毕业生的移动应用开发能力、数字营销能力、电子商务能力、微信公众号策划能力等提出了要求。

  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动力。

  第一,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将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加快培养互联网领域专业人才。一是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相关知识纳入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互联网知识水平。二是适应互联网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培养市场急需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网络与信息安全、云和分布式计算、计算机制图与动画、网络架构与开发、数据工程与数据仓储、数字设计与出版、用户界面设计、社交媒体营销等专业人才。三是根据《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制造领域,把互联网技术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在高校或企业建立涵盖3D打印技术、智能家居技术、可穿戴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创客中心”或“创客平台”,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第二,互联网将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与互联网同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使中西部地区高校学生能够参加国内外著名大学网络课程的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使老师更方便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起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在互联网时代依然重要。尽管200多年来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并促进了大学职能、办学理念、办学类型和规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但大学育人的主要职能没有变,古老的校园依然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依然开展着。正如《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一书的作者舍恩伯格所指出的,大数据时代学校仍会存在,但功能会改变;信息技术、翻转课堂不可能削弱老师的重要性,但会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互联网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去,人们认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但实际上普遍采取的还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今后,如果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学习指导系统、学生学业评价系统建立起来,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真正得到确立。

  当然,能否调动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则是另一回事。前不久《中国教育报》微信平台对部分老师进行了调研,56%认可互联网下的教学创新,80%以上认为使用在线教育的学生不多。“2014年美国本科生与信息技术研究报告”也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包含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的混合学习环境最满意,本科生对MOOC参与度不高。联想到当前部分高校学生中存在的“课上睡觉玩手机,课余追剧打游戏”现象,本文认为,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引导,着力培养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作用,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起来。

  第四,互联网将成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创新是互联网的灵魂和精神,互联网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台。例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把理论教学与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结合起来,并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用数字动画表现出来。学生若能够自己实现这一过程,就会产生一种知难而进、攻克难关的快感,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觉。对于工程师培养而言,数字化设计与多媒体动画、虚拟现实等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设计的产品装备已不仅仅是物理环境中孤立的、固化的东西,而是能感知、能升级、有智能的产品与创新。因此,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顺应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构建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开放式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