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了异地求学梦 父子俩在晋江的别样人生路
异地高考政策让吴金鑫实现了异地求学梦
1992年,四川资阳人吴建超只身一人来到晋江打工,那年他19岁。
2014年,吴建超的独生子吴金鑫在晋江参加了人生的一场重要考试———高考,这一年吴金鑫也是19岁。
“儿子有时候也会跟我发牢骚,说上大学以后也是要出来打工,但我希望他多读点书,以后可以找份轻松点的工作,不用像我们这么辛苦。”吴建超盘算着,如果儿子今年能考上一所本二院校,他就支持到底,哪怕学费贵些。
时间回到22年前,刚到晋江的吴建超并没有一技之长,在瓷砖厂里打杂工,每月收入只有100多元。但和老家相比,他还是看到了生活的奔头。后来结识了现在的妻子。1995年,吴金鑫在磁灶卫生院呱呱落地,夫妇俩的生活里有了新的“主角”。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很快到了上学的年纪。2002年9月,吴金鑫入读磁灶大埔中心小学,和本地孩子同处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当年,晋江在全省率先取消外来农民工子女借读费,2006年取消了学杂费。这一切,吴建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晋江这个城市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我孩子成绩中等,比较听话。”聊起儿子的小学、初中求学生涯,吴建超并没有印象太深的事情发生,只记得儿子小学时拿过“好孩子”、“三好生”奖状;初中时参加学校的太极拳比赛,还上了《晋江经济报》。只可惜在几次搬家中,这些奖状、剪报都丢失了。
儿子初中毕业后,吴建超曾为他的高中烦恼了一阵子。“送回老家,没人照顾,不放心;在晋江升学,又因为户籍问题,参加不了福建高考。”吴建超说,好在晋江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在全国率先办起了异地高中班,这样孩子终于可以留在身边,同步学习四川的教材,等将来回四川参加高考了。
2012年,福建出台了“异地高考”新政,经过晋江市教育局的奔走争取,福建省教育厅特批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异地高中班学生在福建参加2014年高考的资格,这让吴建超着实又高兴了一把,“孩子出生到现在,只回过三次老家,如果回去高考,路上奔波不说,环境也是陌生的,怕要影响了成绩。”
为了让儿子更好地学习,吴建超还找公司申请了一间宿舍,位于员工宿舍楼的顶楼,比较安静。虽然房子有些老旧,但里面设备不少,有电脑、冰箱、厨具,这样周末给儿子“开小灶”就方便了。
“我和他妈妈都只念到初中,辅导不了他的功课。但我们经常一起看《新闻联播》,讨论国家大事。”吴建超很享受周末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6月5日晚,记者在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见到了吴金鑫,身边的不少同学在聊天放松,他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看书。“今天,班主任带我们做减压活动,折纸飞机,写上心愿,然后放飞。”吴金鑫说,从小学开始,一路在晋江读书,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这次他想报考福建的高校,继续留下来。
相比刚来时的艰苦,现在吴建超夫妻两人每个月收入已有万余元,他们曾想过在晋江买房,但转念一想,还是决定先供儿子上大学。